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双语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外语或二语课堂中亦频繁出现。然而,对于这一现象是否应该在外语或二语课堂中发生,辩论之音不绝于耳。一些学者认为,外语教师应该采用“全英”授课模式,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最大化的目的语输入;另外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母语在外语或二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所以,它应该拥有合理、合法的地位。本研究首先将学者进行的研究按照频率、功能及原因进行了分类并加以综述,然后以Poplack(1980),Myers-Scotton(1993),Verschueren(1987)及于(2001)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学生反馈对教师语码转换的积极影响,结合语码转换的三种类型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对英语教师的英汉语码转换的数量、师生态度、转换类型、动机及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以太原师范学院和山西中北大学中的2名精读教师以及74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课堂录音以及对2位教师的采访获得详实可信的资料。对录音资料的分析表明:2名教师都采用了句间、句内和附加语码转换等方式来实现三方面的顺应,即,语言现实、教师角色以及教师的心理动机。这三种方式与Poplack(1980)的分析相一致。本文同样收集了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主体的学生对教师的语言选择的态度、评价、及对教师语码选择的影响,这一研究视角是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具体而言,本研究发现:(1)两位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选用了目的语和母语两种语言,其中A教师英语使用率占81%,B教师占71%;(2)学生对教师适度的英汉语转换持肯定态度,其中,A班94%、B班98%的学生支持教师这一做法;(3)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会采用的语码转换类型,如在词汇、短语的讲解中使用句内语码转换(52%),在分析课文时采用句间语码转换(70%);(4)教师语码转换动机可以概括为顺应语言现实(47%)、顺应教师角色(81%)及心理动机(92%);(5)影响教师语言选择的两种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语言水平及授课材料的具体类型。上述发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三种语码转换方式,即句间、句内及附加语码转换,实现对语言现实、教师角色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同时,学生的反馈对教师语码转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