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单位,吴康宁指出:“对于刚加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班级——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既然为社会组织,幼儿在班级中的生活也就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从早上晨检到晚上离园,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要求,制度在幼儿园生活空间中无处不在。当然,班级制度使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显得有组织与计划,为幼儿园教师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教师极力地希望班级生活里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进行,从思想到行动“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制度显然已经在班级中无孔不入,幼儿处于制度的包围之中,它将外在确定的“规则”、“纪律”等作为不可违反的标准强加于幼儿,他们除了服从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外别无他选,当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错了位,制度便走向了它的反面——“制度化”。教师往往要采取各种规范手段来维护班级的制度,对于那些“乖巧懂事”、“聪明伶俐”的幼儿,老师夸奖、表扬,期待他们有更好的表现。殊不知,在班级中,还有一些孩子是“不可爱”的,他们有的能力较差;有的沉默寡言、性格柔弱;他们总是与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是幼儿中的“弱势群体”。对于这样一些幼儿,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影响其生活状态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选择某弱势幼儿作为个案,融入其班级生活,全面观察其在班级制度化教育下的真实状态,以叙事的形式如实呈现他的班级生活状况,揭开弱势幼儿班级制度化教育的面纱,并结合教师的访谈内容将影响弱势幼儿生活状态的因素概括为①工具性的教师角色;②专制性的教师观念;③僵化的集体教育意识;④形式化的监督机制;⑤待提高的教师职业素质五个方面,最后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改善弱势幼儿生活状态的建议为①转换教师角色,接纳和关爱弱势幼儿;②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关注弱势幼儿生命价值;③打破僵化的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性的弱势幼儿评价制度;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弱势幼儿成长环境;⑤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重构弱势幼儿班级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