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不断作用于流域下垫面条件,深刻影响着流域水文过程。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一直以来是内陆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的热点区域。流域在过去经历了草地退化、沙化加剧、湖泊水位持续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近十几年来,湖泊水位持续上升、草地状态改善、沙化面积稳定。针对上述现象,查明流域水文要素的演变规律,探索水文过程对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对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过程及其耦合机制研究”(项目号:414307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季节性干旱的树木水分利用适应机制研究”(项目号:4187715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坝上高原及华北北部山地沙化土地治理及沙产业技术研发及示范”(编号:2016YFC0500802); 01420700009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不断作用于流域下垫面条件,深刻影响着流域水文过程。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一直以来是内陆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的热点区域。流域在过去经历了草地退化、沙化加剧、湖泊水位持续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近十几年来,湖泊水位持续上升、草地状态改善、沙化面积稳定。针对上述现象,查明流域水文要素的演变规律,探索水文过程对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合理配置具有参考价值,为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提供前瞻性指导,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流域内无大型水利工程等人为活动的严重干扰,下垫面变化主要为地表覆被的变化。因此本文以Budyko理论为基础,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气象、水文及遥感数据,从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多角度全面分析了流域气候变化(包括极端气候事件)与水文过程要素的演变规律,揭示并量化了水文要素(湖泊水位、径流、蒸散发和储水变化量)对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并设置不同情景模式对流域水文过程演变进行了预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全面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象、水文、下垫面要素的变化特征流域总体呈暖湿化方向发展。气候要素中,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别以0.36℃/10a和14.74m/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分别以0.09m/s/10a和146.49h/10a的速率显著下降,潜在蒸散发呈缓慢上升趋势。下垫面要素中,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动较小,65.59%的植被呈改善趋势,其中显著改善的区域占22.25%。水文要素中,青海湖水位在1960-2004年以7.84cm/a的速率显著下降,2005-2016年以13.80cm/a的速率显著上升;流域径流呈上升趋势,蒸散量和储水变化量分别以2.14mm/10a和7.51mm/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关键水文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西部和北部高纬度高海拔区气象水文要素的增加速率快于东部和南部。(2)阐明了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与水文过程的关系流域降水、净辐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对径流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98、-0.64、-0.02、-0.16、0.55,径流与降水均存在23a的变化主周期,表明径流对降水的响应比其他气候变量更为敏感,两者变化周期具有高度一致性。流域下垫面特征参数(ω)与湖泊水位差(Δh)、径流、流域储水变化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64、0.51,并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2000s开始,降水增加是流域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植被改善是降水增加和生态环境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径流增加具有同步性。(3)定量了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地下径流和湖泊水位的贡献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径流对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下垫面变化的敏感性增加。1960-2016年,流域降水每增加1mm将增加径流0.38mm,潜在蒸散量每增加1mm将减少径流0.07mm,流域下垫面特征参数每增加1将减少径流98.32mm。与基准期(1960-2004年)相比,气候变化导致突变期(2005-2016年)径流增加25.42mm,贡献率为79.79%;流域下垫面变化导致径流增加6.44mm,贡献率为20.21%。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地下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88.43%和-11.57%。最后得出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青海湖水位的贡献率分别是93.02%和6.98%。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水文过程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变化,下垫面的改变也起到一定作用。(4)明晰了极端气候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文过程的关系1960-2016年,流域极端暖指标和极端降水指标呈显著上升趋势,与水文过程要素(湖泊水位差、径流、蒸散量和储水变化量)呈正相关;极端冷指标呈显著下降趋势,与水文过程要素呈负相关关系。极端水文事件(极端洪水总量和极端枯水总量)呈上升趋势,且与极端降水事件的相关性高于极端气温事件。极端降水事件尤其是极端降水量对径流和极端洪水事件的影响最大。流域储水变化量与降水关系更为密切,蒸散量与气温关系更为密切。(5)预测了流域未来水文过程的演变本文证实了青海湖流域潜在蒸散量(PM公式)可用经验公式对Har公式计算的潜在蒸散量进行修正。流域达到储水变化量为零的状态所需的时间至少为5a,利用5a步长预测流域气候、下垫面和水文未来发展趋势,设置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4种情景,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径流、蒸散量和储水变化量增加,湖泊水位将继续上升。
其他文献
目前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遗址分布各地,与文献中记载的西周时期诸侯国林立的情况较为相似。考古发现的西周诸侯国遗址往往是通过墓葬材料中的国属铭文加以确认。这些国属铭文一般出现在国君墓葬中,并且国属铭文之后,通常会有称谓铭文来确定国君的身份。然而在不同的诸侯国遗址中发现的国君称谓会有所区别,常见的包括“侯”“伯”“公”“子”等;这样的现象与文献中记载的五等爵制又具有相似性,而五等爵制与诸侯国等级地位有明确的
柑橘因根毛稀少主要依赖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来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因此研究柑橘丛枝菌根共生形成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柑橘常用砧木枳(Poncirus trifoliata(L.)Raf)为材料,分析了柑橘丛枝菌根共生形成过程的转录组变化;评估了木本植物柑橘与四种草本菌根植物响应菌根共生分子机制的保守性,并以苜蓿模式植物为材料,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鉴定了参与菌根形成的关键基因。此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频繁出现,由此引发棉花雄性不育,进而导致产量降低。高温造成棉花雄性器官发育异常进而导致雄性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晰。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已鉴定到高温胁迫下在花药绒毡层细胞和小孢子中提前表达以及延缓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花药不开裂和雄性败育的酪蛋白激酶基因GhCKI。本研究进一步针对棉花CKI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以及调控GhCKI基因在高温胁迫下花药早
我国柑橘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柑橘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水果。据报道,巴西、美国等近几年因黄龙病造成柑橘大幅减产,而中国柑橘产量的增长在稳定世界柑橘总产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柑橘产区,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是柑橘果树的重要害虫,由于气候变暖及果蔬贸易频繁,柑橘大实蝇的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影响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柑橘大实蝇一年发生一代,蛹冬季滞育长达6个月,阻碍了其基础和应用研
茶树是一类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其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多种病虫危害和非生物胁迫,这些逆境严重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WRKY转录因子和VQ基序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调控逆境防御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龙井43’中鉴定了9个WRKY转录因子和15个VQ基序蛋白,研究了它们响应不同逆境的表达模式,并分析了‘舒茶早’基因组数据库中WRKY转录因子和VQ基序蛋白家族成员的数量以及相互作用。通过模
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对测井、地震等应用地球物理数据的反演和解释是确定地下储层性质、进行区域开发潜能评估的主要途径。传统解释技术往往都需要预先进行理论假设和模型假设,难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以数据驱动代替理论驱动、以机器学习代替理论推导为应用地球物理解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而如何使用各类机器学习技术有效辅助地球物理数据解释亦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众
刺榆(Hemiptelea davidii(Hance)Planch.)是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重要的造林树种。当前,刺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关于刺榆的进化起源及逆境胁迫响应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刺榆细胞器基因组遗传信息解析,构建基于细胞器基因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利用转录组数据探讨核质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组装完成首个刺榆叶绿体和线
植物细胞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与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其组成和结构特性还决定了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产糖效率。目前参与植物细胞壁合成的众多基因已经被鉴定,并且双子叶植物(如拟南芥)次生细胞壁合成的转录调控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有关单子叶植物次生细胞壁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尚待深入研究。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单子叶模式植物,目前参与次生细胞壁调控的转录因子报导还较少。本研究利用生物
叶绿素是植物参与光合作用进行捕获、传递、转换光能至反应中心的关键色素,与光合速率和植物营养密切相关,对调节作物光合生理、产量和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叶绿素含量相关基因的发掘和克隆,将有助于育种家利用生物技术对叶绿素含量进行设计与利用,提高水稻光能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水稻的生物学产量。本研究利用已构建的一套由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IRGC105491,ACC10)与籼稻珍汕9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