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游戏是一种调节大众生产生活的娱乐方式,富有别具一格的特色风情,蕴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曾经代代相传的民间游戏趋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色各异的电子游戏,这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幸运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民间游戏作为其中之一,也重新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如何使民间游戏在发挥积极教育功能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关于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针对民间游戏如何与中小学教育有效融合的研究仍非常匮乏。民间游戏既具有文化性又具有娱乐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辅助和调节作用。对中小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结合学校教育的目标与特点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其社会性和个性,培养其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这些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学校形成校本特色、蕴育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鉴于民间游戏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多重价值,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应积极创设条件,保障中小学生游戏的权利,充分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和成长。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已经有部分学校进行了民间游戏进校园的尝试,但其实现的水平却参差不齐,盲目跟从、零散低效、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状况时常发生,这种不恰当的引入方式使得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展过程流于形式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民间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进行系统的规划。据分析,民间游戏可以大致分为三类:肢体运动类游戏、巧用器具类游戏和智力类游戏。这三类游戏存在不同的特色和功能,可以在学校教育中作为独立课程、教辅资料或者教学手段的形式而存在。当然,受某一游戏本身的特色和具体情景的影响,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存在样态会略有不同,教师对其存在样态也是可以灵活选择的。一般来说,肢体运动类和巧用器具类游戏相比而言更适合作为独立课程,形成校本特色;智力类游戏更适合作为教辅资料,融入教材或者作为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民间游戏和不同的存在样态,其设计和开发的重点应当有所侧重。当作为独立课程时,尤其应注意设计的深度和系统性;当作为教学手段和教辅资料时,尤其应注意和把控所选取的游戏对主要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影响,避免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虽然学校教育中民间游戏的选择与设计有规律可循,但一线教育工作者仍应当结合具体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作出及时、恰当、准确的调整,确保开展过程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所选取的个案(一所微型学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民间游戏,不仅仅是简单增加一种教学手段,补充一些教学资源,或者多开设一门课程的事情,而是关涉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及系统规划的复杂过程。据此,为了更深入、系统、科学的开发和实现民间游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丰富和优化教师队伍、创设配套的落实机制,完善开展民间游戏所必需的硬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