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与景观格局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景观要素的空间布局是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而各类人类活动又会对城市景观构成威胁。在现代化背景下,人地矛盾日益显现,随着城镇人口、经济的增长,城镇化的演进,人们对各类土地、空间资源的需求增多,导致对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引发大量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城区绿化率低等。由于中国现在是城镇化不断加速的形势之下,城市景观结构影响着城镇居民居住环境、城镇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发展潜力,因此对城镇化与景观格局关系的探讨具有时代性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以城镇化、景观格局、协调性的内涵为基本原理,借助经济数据和RS数据,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定量、定性结合的分析方式,构造了县域城镇化与景观格局评价体系,计算了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165个县(市、区)城镇化和景观格局的综合水平,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二者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将其发展模式与长三角城市群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二者协调发展地区差异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两极化的空间差异:较高值集中在京津城区和各地级市辖区,由此形成以北京城区为中心的团状分布格局和以河北各市辖区零星散布的点状分布格局,但低值区数目占整个地区80%的比重,这种城镇化模式与长三角等其它城市群的多核心模式不同;(2)景观格局变化剧烈:从类型水平指数看,大多数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增加、严重破碎化;从景观水平指数看,综合指数高值区呈先增后减的态势,集中在冀东、冀西沿线和滨海新区,由此形成沿冀西陆地和沿冀东海岸的近似条状分布格局,中值区的分布则比较零散,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东南、冀东北地区、北京东部、天津中部地区;(3)城镇化与景观变化发展失衡:3个时期城镇化与景观格局的协调区都集中在京津城区、渤海湾海岸沿线,失调区都集中在北京城区外围以及河北各市辖区外的所有区域,并且经济因素是各地失衡的主要推力。从空间演变趋势看,2005-2014年,在东西方向上,县域协调度总体有所提升,但东部一直高于西部县区。在南北方向上,协调度都呈近似倒“U”型,整体表现为上升的特点。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优化京津冀城镇化模式和景观规划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