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其简洁的表现形式集幽默与智慧于一身。顾名思义,中文“双关”明确地告诉读者,这个语言现象包含两层意义、涉及两个方面: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双关语的应用也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广告标语到文学作品,从日常谈话到艺术表现形式随处可见其踪影。但是对于双关语的系统研究乃至翻译,直到近年才初见端倪,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双关语不可译的理论一直占据上风,它涉及英文与中文之间的巨大差异。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并承认双关语的可译性,并且开始致力于双关语翻译的研究。而双关语翻译的难度之大也是众学者公认的事实。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两种语言归属于不同语系,不同的语言产生和发展背景使得它们在结构、形式上有很大差别,而双关语的隐含意义及其理解往往是与语言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因此,作为译者,首要任务是充分理解源语双关语的全面意义,再用目的语进行思考、总结,找到尽可能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从而传达源语的深层含义。正因如此,合适的理解、表达思路是尤为重要的。概念整合理论源于语言学中的认知语言学,由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创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理论注重人类对于语言的认知,提出了“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的概念,指出人类在理解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若干心理空间参与其中,主要是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不同的要素从两个输入空间映射到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这种映射属于选择性映射,也就是说映射到整合空间的要素并不是全部输入要素。在整合空间,所有有联系的语言要素结合在一起,把字面上看似简单的句子含义加以扩大和延伸,从而得到新的句子含义。概念整合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发生在人类心理空间的理解活动,而翻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就是理解和表达,而双关语的理解更要求译者有充分、多角度的理解。因此,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译者的双关语翻译心理进行研究分析,试图找出促进译者理解的最佳方法;第二步即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抽象的句子含义通过理解过程已经在译者脑海中形成,如何将抽象的含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表达的过程中,输入要素是之前理解过程的结论,加上译者对目的语及其文化背景的掌握、对原意的取舍等,在表达的整合空间形成对于该抽象含义的具体译法。最后得到的翻译可能会和源语相去甚远,也可能恰好对等,但双关的效果是必须要传达的。这就要求译者有很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之前的双关语翻译都竭力使意义表达完整,而没有过多的考虑到译文的双关效果,翻译策略也主要集中于标注释和简化法。而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译者能够在输入空间中搜寻到目的语文化中类似双关效果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并加以应用。本文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介绍双关语本身的特点和本文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第四章,着重介绍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发展,只有充分理解该理论的运作机制,才能正确、恰当的将其应用在文本的翻译中。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作者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双关语的中英互译中,从理解、表达两方面着手,运用概念整合分解、组合所有元素,提出得到较恰当译文的思路和结果。在这部分中,作者通过四个双关互译的实例介绍概念整合理论在双关语翻译中的应用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作者本人的译本。最后即本文的总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