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对现代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由要素增长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研究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核心,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丰富内涵,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状况。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伴随着经济增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问题也愈发严重。经济增长作为社会生产和进步的基础,一直都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着较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但结合前人研究和综合国情可以发现这种高速的增长是大量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带来的,这样的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实现显然是一种阻碍作用。当前各省及各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到底是怎样,其经济增长是要素驱动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技术为驱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多大,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等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以上,文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寻找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解读以及对多位学者研究结果的借鉴,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香港、澳门、台湾不在研究范围内,西藏数据缺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及全国1990-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各研究区域和研究尺度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估算,并结合经济增长率进行综合分析,衡量了各研究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要素投入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7年,各省和各区域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和全国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增长5.923%、4.097%、4.130%、3.780%和4.197%。通过其分解值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长,而效率变化指数贡献作用有限,甚至河南、湖南、广西、云南、青海和新疆的效率变化指数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表明当前对于要素利用效率改善不足,效率改进需要进一步提高。(2)对各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劳均资本存量增长率进行协整回归发现不同区域的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的数量关系,发现每单位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和全国带来0.8264、0.7370、0.7265、0.8016和0.8862单位的经济增长,而单位劳均资本存量增长则分别带来0.1889、0.2146、0.1799、0.1744和0.1385单位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这也说明了未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性。(3)将各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要素投入增长,并分别计算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的仅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而其他省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小于50%。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和全国的研究期内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06%、35.45%、34.68%、36.41%和40.38%。说明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要素投入的增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限,带动能力不足。文章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利用VAR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发现在研究期内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会促使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也得到提升。最后根据文章的分析和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化,为一些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