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的粪肠球菌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研究次氯酸钠与替考拉宁两种药物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实验一:将标准粪肠球菌ATCC29212冻干菌活化并制备菌液,将菌液稀释一定浓度后滴于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待吸附后固定在云母片上于AFM下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表面的超微结构,并进行三维成像。实验二:将0.22um硝酸纤维素薄膜和粪肠球菌菌液置有EC液体培养基的6孔板中,分别培养2h、6h、12h、18h、24h后,将硝酸纤维素薄膜取出,自然干燥后置于AFM下观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面变化,并用96孔微量培养板培养2h、6h、12h、24h、36h、48h、72h、96h的粪肠球菌生物膜,用MTT法分析不同时间的生物膜活性。实验三: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次氯酸钠和替考拉宁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用0.22um硝酸纤维素薄膜在12孔板中构建24h成熟的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取出薄膜漂洗后分别放入含有不同浓度次氯酸钠和替考拉宁的EC培养基中,次氯酸钠组作用15min,替考拉宁组作用24h后,用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一: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粪肠球菌菌体呈球状,表面不规则,被絮状或颗粒状物包绕,菌体间有不定型物连接。实验二:初步确定了6小时粪肠球菌生物膜逐渐形成,24小时生物膜维持稳定状态,观察到细菌表面局部特征的变化及细菌胞外的多聚体物质。实验三:次氯酸钠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是0.625%、1.25%;替考拉宁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是1ug/ml、4ug/ml。2.5%的次氯酸钠能100%杀死粪肠球菌生物膜中细菌。0.625%的次氯酸钠对生物膜无抑制作用(p>0.05)。MIC~40MIC的替考拉宁对粪肠球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但不能完全杀死,仍有细菌残留。结论:1.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清晰地观察粪肠球菌表面超微结构及菌体间相互关系。2.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准确和清晰地观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整个动态形成过程。粪肠球菌生物膜在6小时形成,24小时成熟,其形成后结构较稳定。3.生物膜状态粪肠球菌比浮游状态的粪肠球菌具有强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