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双语现象的日益普遍,双语产出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该研究热点的核心议题就是双语产出中的语言控制问题。语言控制既是双语产出区别于单语产出的标志性特征,又是人类一般认知控制在言语使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探讨双语产出中的语言控制问题,不仅能丰富人们对言语产出的认识,更能促使人们反思一般认知活动中的控制。文献显示,既往研究提出了四种双语产出的语言控制模型:抑制控制模型、特定语言选择模型、概念选择模型和特定语言选择阈限模型。根据它们对“双语产出语言控制过程中抑制是否起作用”问题的不同回答,我们可将其分为抑制控制派、非抑制控制派和抑制作用折衷派三大类。因此,要正确认识双语词汇产出中的语言控制,必须1)验证抑制作用的有或无;2)如果抑制起作用,探明其发生的层面(即作用位点);3)考察抑制作用是否会因L2水平的变化而消失或发生强度方面的变化;4)考察抑制作用是否会因产出语境的变化而消失或发生强度方面的变化。本文围绕这四大研究问题,展开了理论分析,形成了可供实证检验的六大研究假设。随后,本研究选用两种实验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和提取练习范式,设计了三个实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言语产出过程中,抑制始终发挥作用。抑制的作用不因产出语言、二语水平和产出语境的变化而消失。但二语水平的提高可使其二语产出过程中对一语的抑制呈现出减弱趋势,且双语产出语境下的抑制强度也有大于单语语境(即只和一种语言有关的语境)的趋势。就作用位点而言,抑制发生在非目标语言的词汇形式层面,包括语音形式和书面形式。本研究验证了部分已有发现,并在理论和方法上拓展了相关研究。它对我们们判定已有双语产出语言控制模型的优劣,认识双语产出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及其效应,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外语教学的功能和双语认知优势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