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贫困一直都是各国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为2017年末的3.1%。但是,我国脱贫攻坚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方面,要实现3046万人如期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近1100万贫困人口,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另一方面,各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文化基础、历史沉淀等因素形成的经济发展差异,使贫困问题也具有地区差异性。当前,我国贫困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薄弱、科技人才匮乏、自然环境差的深度贫困地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因此,以财政支出减贫效应最大化为研究目标,探析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优化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更加有效的发挥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对于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理论依据及一般作用机理,同时使用我国中西部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出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中西部和不同贫困程度的视角,对我国贫困地区进行了分类。其次,分别探讨了相关区域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特征。最后,利用减贫效应最大化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地区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结合了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相关概念、区域概况和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理论依据,重点对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理论依据及一般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为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概览。本文从财政支出与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的相关性角度展开,先后对2000-2015年我国中西部整体区域、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不同贫困程度地区的财政支出反贫困成效进行研究。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通过面板回归模型的构建,对我国22个中西部省份财政支出减贫效应及最优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中西部地区、不同贫困程度地区的角度分别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接着,利用等式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方程,研究了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前提下,不同地区实际财政支出结构与减贫效应最大化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2000-2015年之间,我国22个中西部省份的社会保障支出、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减缓农村居民贫困程度有显著性的正向作用。(2)教育支出、医疗支出、支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对减缓中部地区贫困程度都有显著性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于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支出的减贫效应并不显著。(3)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支农支出都能够有效的减缓贫困程度。轻度贫困地区的支农支出、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的减贫效应较大,但社会保障支出的减贫效应并不显著。(4)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前提下,我国22个中西部省份财政支出结构并未达到最优状态,其中,支农支出的偏离度最大。具体来看,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显著偏离最优结构;深度贫困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并不合理,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轻度贫困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相对合理,但仍然偏离最优支出结构,并且,社会保障支出的减贫效应不显著。
我们给出的政策建议是:(1)深化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认识,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减贫效应;(2)明晰各类型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地区差异,科学调整各类型财政支出投入量,提升财政支出减贫效应;(3)因地制宜,优化中西部区域和不同贫困程度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为我国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动力。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理论依据及一般作用机理,同时使用我国中西部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出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中西部和不同贫困程度的视角,对我国贫困地区进行了分类。其次,分别探讨了相关区域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特征。最后,利用减贫效应最大化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地区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结合了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相关概念、区域概况和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理论依据,重点对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理论依据及一般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为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概览。本文从财政支出与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的相关性角度展开,先后对2000-2015年我国中西部整体区域、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不同贫困程度地区的财政支出反贫困成效进行研究。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通过面板回归模型的构建,对我国22个中西部省份财政支出减贫效应及最优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中西部地区、不同贫困程度地区的角度分别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接着,利用等式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方程,研究了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前提下,不同地区实际财政支出结构与减贫效应最大化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2000-2015年之间,我国22个中西部省份的社会保障支出、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和支农支出对减缓农村居民贫困程度有显著性的正向作用。(2)教育支出、医疗支出、支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对减缓中部地区贫困程度都有显著性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于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支出的减贫效应并不显著。(3)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支农支出都能够有效的减缓贫困程度。轻度贫困地区的支农支出、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的减贫效应较大,但社会保障支出的减贫效应并不显著。(4)在财政支出总额一定的前提下,我国22个中西部省份财政支出结构并未达到最优状态,其中,支农支出的偏离度最大。具体来看,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显著偏离最优结构;深度贫困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并不合理,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轻度贫困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相对合理,但仍然偏离最优支出结构,并且,社会保障支出的减贫效应不显著。
我们给出的政策建议是:(1)深化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认识,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减贫效应;(2)明晰各类型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地区差异,科学调整各类型财政支出投入量,提升财政支出减贫效应;(3)因地制宜,优化中西部区域和不同贫困程度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为我国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