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LaNi5贮氢合金的电子结构及其表面的吸氢机理。具体内容为:1)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PW-PP)方法,对LaNi5及其氢化物的电子结构和生成焓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成键特性和稳定性;2)对LaNi5各表面结构稳定性及氢分子在LaNi5(111)表面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3)进一步对LaNi5(111)表面电子结构及氢分子在其表面的解离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LaNi5贮氢合金及其氢化物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LaNi5和LaNi5H7均具有典型的金属性;在LaNi5合金中,主要是La(5d)轨道与Ni(3d)轨道有成键作用。LaNi5合金吸氢后,H-Ni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要比H-La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强。通过比较H原子在LaNi5合金中五种不同的间隙位,得出6m间隙位的能量最低,H原子易稳定处于该位置。计算给出了LaNi5合金吸氢前后的生成焓。由分析可知,可以通过增大合金生成焓的方法来提高合金氢化物的稳定性。对LaNi5表面能量及电子结构的研究表明:LaNi5合金表面能大小顺序为:LaNi5(111)<LaNi5(001)<LaNi5(100)<LaNi5(101)<LaNi5(110);相应的结构稳定性为:LaNi5(111)>LaNi5(001)>LaNi5(100)>LaNi5(101)>LaNi5(110),即LaNi5(111)表面稳定性最高。对氢分子在LaNi5(111)表面吸附模型的研究表明,其分子键垂直于表面比平行于表面更容易被吸附;各稳定吸附位置的能量以H2位最低,此位置的分子吸附态最稳定,即氢分子在该位置最容易被吸附。对LaNi5(111)表面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LaNi5(111)表面驰豫结构La原子向外凸出,Ni原子向里收缩,凹凸不平的表面层增加了表面原子与氢原子的接触面积,表面层的有效体积增大了约2.3%,有利于氢原子向块体内扩散;表面层有净余的0.5个电子,有利于表面层上的电子转移到氢原子上。对氢原子在LaNi5(111)表面吸附模型进行构型优化,分析表明氢分子解离成两个氢原子后在LaNi5(111)表面的平衡稳定结构与氢化物LaNi5H7晶体相同位置的结构极为相似。对过渡态的计算给出了氢分子在LaNi5(111)表面解离吸附机理,反应活化能约为0.27eV,反应的能量为-2.03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