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F1R抑制剂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瘢痕组织重塑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amor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其本质是胶原形成与分解代谢间的速率不平衡。作为损伤修复的先行者,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是组织愈合与再生过程的研究重点。大量研究证实,巨噬细胞长期异常的极化状态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状态下,巨噬细胞表达大量促纤因子,引发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皮肤组织的纤维化。集落刺激因子-1 受体(colony stimulation factor-1 receptor,CSF1R)是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CSF1R与其配体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 stimulation factor-1,CSF1)特异性结合引发的一系列信号改变已被证实是调节巨噬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重要途径。CSF1/CSF1R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见报导。鉴于该信号通路在调节巨噬细胞表型转化时展现出高效的抗炎功能,以及M2巨噬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长期存在异常活化的现象,因此我们拟以CSF1R为着力点,通过特异性靶向抑制CSF1R,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促进瘢痕组织的重塑进程,以期实现理想的抗瘢痕效应。研究目的1.明确CSF1R是否是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键因素。2.明确CSF1R抑制剂是如何调控巨噬细胞,进而发挥抗瘢痕形成的作用。研究方法1.CSF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性(1)利用qPCR和ELISA技术,检测CSF1R在成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差异。(2)利用免疫染色技术检测M2巨噬细胞在成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数量分布差异。(3)构建皮肤损伤修复的动物模型,于损伤后多节点取材,qPCR检测Csf1r在此修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2.体内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1)构建鼠尾和兔耳的增生性瘢痕模型,并进行实验分组。(2)待鼠尾和兔耳伤口上皮化完成后,实验组(GW2580组)体内应用CSF1R的靶向抑制剂GW2580。(3)两种动物模型均于术后一月取材。以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瘢痕的形态,HE、马松三色染色观察瘢痕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瘢痕组织中CSF1R以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qPCR检测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3.体外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明确不同刺激物对Raw 264.7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分别以CSF1、CSF1+GW2580、CSF1+GDC0068 刺激 Raw 264.7 细胞,qPCR 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的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1、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CD206的表达。(2)明确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共培养技术,将经受不同刺激的巨噬细胞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线法观察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研究结果1.CSF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性(1)成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CSF1R的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人正常皮肤。(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成人增生性瘢痕中M2巨噬细胞的特定标志物CD206的密度较成人正常皮肤高。(3)在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Csf1r的表达量随时间逐渐升高,于术后16天达到顶峰,至术后30天,仍处于高水平的表达状态。2.体内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1)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一月,Control组的瘢痕外观更明显:瘢痕充血呈红色,高出皮面,触之偏硬,与周围皮肤差异明显;而GW2580组术区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局部皮肤柔软,不高出周围皮肤表面。抑制CSF1R后,鼠尾增生性瘢痕的VSS评分明显下降。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抑制CSF1R后,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鼠尾增生性瘢痕模型:HE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较厚,交叉重叠,排列紊乱。胶原纤维间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浸润。GW2580组胶原纤维较薄,排列整齐,其间有少量成纤维细胞浸润。GW2580组瘢痕指数较Control组降低。马松三色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大量蓝染的胶原纤维,结构粗大、紊乱。而GW2580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纤细,排列整齐,胶原含量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HE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较厚,排列紊乱。而GW2580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较薄,排列整齐。马松三色染色可见Control组的瘢痕内部大量蓝染的胶原纤维,结构粗大、紊乱,而GW2580组瘢痕内部胶原纤维纤细,排列整齐,胶原含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鼠尾瘢痕组织中,GW2580组Col1a1、Ctgf.Tgfβ1、Acta2等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兔耳瘢痕组织中,GW2580组Colla1、Fn1、Tnc等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低于Control组。(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鼠尾瘢痕组织中,Control组TGF-β、α-SMA、CD206表达量高于GW2580组。兔耳瘢痕组织中,Control组瘢痕中Collagen 1、α-SMA表达量高于GW2580组。(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鼠尾瘢痕组织中,Control组瘢痕中CSF1R和TGF-β信号下游的转录因子Smad2的表达量均高于GW2580组。3.体外抑制CSF1R信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Raw 264.7细胞经由CSF1刺激后,M2标志基因Cd206表达明显上调,M1标志基因Cd86下降;CSF1+GW2580组,Cd206的变化不明显,且Cd86未见明显变化;在CSF1+GDC0068组,Cd206的变化不明显,Ml标志基因Cd86也未见明显变化。(2)Raw 264.7细胞经由CSF1刺激后,CD86阳性率88.9%;CD206阳性率 99.9%;CSF1+GW2580 组,CD86 阳性率 100%,CD206 阳性率 88.2%。CSF1+GDC0068 组,CD86 阳性率 99.5%,CD206 阳性率 89.0%。(3)在巨噬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实验中,自12 h始,CSF1组的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开始增加,至48 h增殖速度达到顶峰,之后逐渐放缓。自24h后,相较于Control组(正常培养基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CSF1组增殖速度明显较快(P<0.05)。而CSF1+GW2580组、CSF1+GDC0068组生长曲线与Control组相近。所有细胞于60 h后增殖活性降低。12 h时CSF1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迁移速度明显较其他三组快,至24 h时,CSF1组已完成迁移。与Control组相比,CSF1+GW2580组、CSF1+GDC0068组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迁移速度差异不明显。研究结论1.与正常皮肤相比,CSF1R和CD206在成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升高,提示CSF1R可能是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小鼠皮肤的损伤愈合过程中,Csf1r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升高,且在后期仍维持于相对高水平状态,提示CSF1R参与调节皮肤组织的损伤愈合过程,尤其在组织重塑期发挥作用;2.在鼠尾和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中抑制CSF1R信号,可显著降低M2巨噬细胞的数量水平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瘢痕组织重塑,进而减轻瘢痕的形成;3.巨噬细胞向M2型表型极化受CSF1/CSF1R信号调控。抑制CSF1R信号,M2巨噬细胞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能力将同时被抑制,这一现象可能与Akt通路被阻断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病率在9.6%,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及生活质量。现有证据表明,POP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疾病。针对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对POP产生的影响相同。高龄、阴道分娩、高BMI、体力劳动等为其高危环境因素,而遗传风险因素包括种族、家族史、家族性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综合征或埃勒斯-丹洛斯综合征等,已有多篇论文证实
研究背景:急性肾损伤(AKI)是以肾功能迅速恶化为特征的综合征,常继发于其他急性病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尤为常见,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对AKI的分期方法,存在将尿量变化、肌酐增长绝对值和相对比例同时归类为同一期的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倡议进行分组研究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AKI患者。同时AKI与慢性肾脏疾病(CKD)均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AKI在
研究背景:脊柱畸形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外观的骨科疾病,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就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其椎体畸形是由胚胎时期体节发育异常导致的。CS特征性表现为脊柱冠状面向左或向右侧弯曲角度超过10度。严重的CS会导致患者丧失正常劳动能力或终身瘫痪。CS常为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现,外观的异常常可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也给患儿的家庭造
目的探讨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并且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37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特点和夹层累及范围选择。根据术后是否进行CRRT将患者分为非CRRT组(n=1263)和CRRT组(n=115),并纳入两组患者围手术期
研究背景: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的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FS)会引起多种中小分子物质重吸收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酸中毒、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低磷血症)、碳酸盐尿和尿酸尿(低尿酸血症)等。目前FS相关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病理及预后相关研究,FS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近端小管重吸收受体功能障碍、内吞体-溶酶体蛋白降解途径受损、钠-糖转运体及钠-磷共转运体表达
[研究背景]文献中对泪沟及睑颊沟的成因有许多不同的解剖学描述,也存在很多争议。使用传统的大体解剖学的方法无法对泪沟及睑颊沟的成因进行很好的研究。然而整形外科工作中涉及眶下区的手术较为常见,了解眶下区的精细解剖结构,对临床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了解眶下区组织的复杂空间结构关系,探究泪沟及睑颊沟的解剖及增龄性改变。[研究材料和方法]运用碘染色及高分辨率micro-CT扫描对2例福尔马林固定
目的:目前国内外关于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术后出现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的研究几乎均立足于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即使研究人群中包含急诊PCI患者其占比
研究目的自体脂肪移植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一项常用技术,但移植脂肪的保留率受到个体差异、技术操作、受区部位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基因治疗或添加脂肪干细胞、基质血管成分等可一定程度地促进移植脂肪的存活,但效果仍不理想。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具有自体取材、制备简单、富含生长因子、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可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已应用于促进骨再生及创面愈
背景:睾酮在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睾酮会有所降低,但也有少数患者的外周血睾酮水平未低于正常范围。男性不育症中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主要还是依赖经验性的药物治疗,其中补充雄激素或其衍生物则是其中的一种常用疗法。此外,药物治疗在特发性男性不育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广泛且相对简单,同时与自然生育的期望更为符合,因此更易于被医患双方接受。目的:
研究背景:自体脂肪移植术目前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中广泛被应用,已经成为主流的填充方法之一,术后出现的钙化结节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结节尤其易发生在大容量脂肪移植术后,如脂肪移植隆乳术后,这类钙化结节可能干扰与某些肿瘤的诊断、降低患者满意度,故成为脂肪移植术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虽然临床中会用一些技术改进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此类结节的发生,但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而且目前此类钙化结节的形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