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DLK1属于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细胞分化中重要的调节基因,参与正常造血的发生,而在多种血液病中该基因存在异常表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中DLK1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MDS发病。而另一经典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骨髓脂肪细胞增多为其典型特征,该基因又在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中起抑制作用,推测DLK1基因也可能在AA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我们检测MDS和AA患者中DLK1的表达,并通过转基因技术探讨该基因的过表达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在MDS和A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MDS和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中DLK1mRNA表达;ELISA方法检测MDS和AA的血清和骨髓浆中可溶性DLK1蛋白的表达。构建hM HS21/45vav-DLK1载体,建立造血系统过表达DLK1的转基因动物模型;通过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分析,及共培养等实验研究DLK1对造血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1.比较59例MDS、50例AA患者BMMNC中DLK1mRNA表达。结果显示:MDS中DLK1表达量为(6.998±3.759)较正常对照组(3.900±1.529)显著增高(p=0.049),且伴骨髓纤维化者较不伴纤维化者DLK1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34)。而AA中DLK1表达水平为(1.080±0.30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表达量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T细胞亚群中CD3+CD8+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6和0.018,同时重型AA(14例)DLK1表达较非重型AA(36例)更低(p=0.022)。2.血清中,DLK1蛋白水平在MDS组(50例)最高(0.460±0.126) ng/ml,对照组次之(0.196±0.027) ng/ml,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组(34例)最低(0.068±0.008) ng/ml,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值<0.001)。对血清中DLK1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上限的19例MDS患者病例资料进一步分析,DLK1蛋白水平与CFU-E、BFU-E、IL-2水平呈负相关,与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7、0.036、0.005、0.041;而AA中DLK1蛋白与铁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05)。骨髓浆中,MDS组(29例)DLK1蛋白水平同样明显高于AA组(18例)(P=0.038)。3.5例MDS患者骨髓MSC细胞DLKl表达量为(9.874±3.480),较正常对照组(6.482±0.892)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例AA患者中表达量为(2.374±0.869),明显低于MDS组和正常对照(P值分别为0.031,0.025)。4.MDS中Hypo-MDS患者DLK1表达无论是在BMMNC中RNA水平(7例)还是血清中蛋白水平(5例)均较AA组明显增高(p=0.030,0.012),提示DLK1对于这两种骨髓衰竭性疾病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意义。5.成功构建过表达DLK1的转基因小鼠。检测转基因鼠血常规无明显异常,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集落形成能力较对照组小鼠均无明显差别。分别将转基因鼠和对照鼠MSC细胞与正常小鼠造血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高表达DLK1的转基因鼠MSC具有抑制BFU-E, CFU-G, CFU-M增殖的能力,总集落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集落形态更小且更松散,尤以红系集落最为明显。我们进一步检测IL-6、TNF-α和SDF-1这三种因子在转基因和对照鼠中的表达:转基因鼠间充质干细胞IL-6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21),但在全骨髓细胞中两组小鼠IL-6的表达无明显差别。无论全骨髓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TNF-α和SDF-1因子在两组小鼠中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MDS患者高表达DLK1,其表达量的增高可能抑制红系干祖细胞增殖,并与骨髓纤维化的形成相关。而过表达DLK1的转基因鼠中MSC细胞对造血系统的起负调控作用,尤以红系改变最为明显。我们首次发现AA患者低表达DLK1,其表达水平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A的严重程度,并可能通过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参与AA的发病。综上,DLK1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打破骨髓微环境的平衡状态而参与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检测DLK1表达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对判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预后的意义。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19例原发性MDS患者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 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19例MDS患者中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者256例(61.1%),严重减少(PLT<30×109/L)者103例(24.6%)。PLT≥100×109/L组、(50-99)×109/L组、(30-49)×109/L组和<30×109/L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38、19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5fl, LDH≥300U/L,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E-PAS)阳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为MDS不良预后因素;WHO分型中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Ⅰ及RAEB-Ⅱ的患者较其他类型的患者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 MCV≤95fl, 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WHO分型RCMD、RAEB-Ⅰ及RAEB-Ⅱ具有独立预后意义。选取血小板计数、MCV、染色体核型及WHO分型提出了一个修订的WPSS预后积分系统,各参数赋值如下:血小板计数(<30x109/L1分,其他0分)、MCV(≤95fl1分,其他0分)、染色体核型(良好0分、中等1分,不良2分)、WHO分型(RCMD1分,RAEB-Ⅰ2分,RAEB-Ⅱ3分,其他0分)。患者分为低危(0-1分)、中危-1(2-3分)、中危-2(4-5分)和高危组(6-7分),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9、28、14和4个月,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小板严重减少的MDS患者预后不良,结合血小板计数,染色体核型,MCV及修订的WPSS预后积分系统有望更好地指导我国MDS患者的分组治疗策略的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