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聊天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交际形式。通过“键谈”人们能够即时交流,无论其相距多远。这种新式的交流模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兴趣。90年代中期以来,对网络聊天中的“键谈”语言的探索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网络聊天中的“键谈”德语。 虽然网络聊天是以书面的方式进行,但“键谈”语言具备了很多口语的特征,而且,聊天者们似乎都把这当成口头谈话。那么,它究竟是书面语的变体,还是口语交流的新兴形式呢?能否将网络“键谈”置于谈话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研究即是本文的出发点。作者借助Koch/Oesterreicher的语言理论,分析了网络聊天的交际条件,证明了“键谈”是谈话的一种新兴形式。 然而书面的表达方式对“键谈”语言并非没有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将网络聊天与面对面的日常会话作对比分析,归纳出“键谈”德语的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观察,有两个方面集中反映了“键谈”德语的特征,即语言的组织结构,以及用以弥补在网络聊天中所流失的非言语信息的语言工具。 在简要介绍了会话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后,本文着重分析了“键谈”德语在组织结构上的特点,其中包括“话轮”,“话对”,“谈话阶段”,特别是“话轮转移”。Sacks等人归纳出的“话轮转移规则”保证了“话权”从一个谈话者转到另一个谈话者,从而使会话得以顺畅进行。但由于受到媒介的限制,“话轮转移规则”的前提条件——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有一个人发言——在网络聊天中不成立,由此导致“话权”的转移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作者以原始语料为例阐明了网络聊天与日常会话的区别。 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是探讨对在网络聊天中所流失的非言语信息的弥补。跟日常谈话不同,网络聊天者们在空间上是分离的,由此失去了许多非言语信息和副语言信息,如表情、姿势、眼神、语调等。然而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