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是由成人为儿童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为成人,而读者主要为儿童。因此,“成人—儿童”关系难以回避。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取决于译者及译者所在社会的儿童观,即成人对儿童在与成人的关系中所处位置的认识、理解与判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18世纪之前的“成人本位”儿童观及之后的“儿童本位”儿童观。从“成人本位”向“儿童本位”过渡,避免了译作成人化,译文难以理解、不能吸引儿童读者的问题。但“儿童本位”又过度强调娱乐性,以至译文的文明传承、语言培养等功能丧失。上述两种儿童观在处理“成人—儿童”关系时都过分或仅仅强调成人或儿童中的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陷入传统哲学“主一客”思维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理论从自我与他者间性关系的角度出发,为解决“主一客”思维模式造成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合理处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人—儿童”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理论分析发现,以下儿童文学翻译原则值得借鉴:1)科学平等的“成人—儿童”观;2)语言与文化信息可理解;3)以儿童视角翻译以实现童趣效果;4)以成人视角辅助儿童视角;5)语言与文化信息适当超前。为验证上述原则的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二个中译本为例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发现,上述翻译原则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与实践层面的可行性。这说明在主体间性理论指下,儿童文学译文可以同时实现娱乐与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