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墨烯电磁调控的近场热辐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对于热辐射的理解依赖于普朗克理论,根据经典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两个不同温度的黑体之间的辐射热流具有一个最大值。然而,随着热辐射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有研究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物体间距与热辐射峰值波长相当甚至更小时,以传输波为主导的经典热辐射理论不再适用,倏逝波成为了辐射换热的主角,使得辐射换热量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几个数量级,此类辐射换热现象被称为“近场辐射换热”。由于常温条件下物体发射电磁波的峰值位置与石墨烯激发的等离激元频率上相互重叠,在近场机制作用下石墨烯可以激发出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和磁等离激元(Magneto-plasmon polaritons,MPP),这两种模式可分别通过栅极电压和外加磁场的手段进行人为调控,因此可将石墨烯用于提高近场辐射换热效率,以及通过石墨烯电(栅极电压)和磁(施加磁场)调控实现灵活、精准、高效的微纳尺度热管理。针对基于石墨烯电磁调控的近场热辐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针对复杂结构的热辐射调控方法及其换热机理研究的匮乏,复杂结构中的石墨烯SPP和MPP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还未完全明晰,基于石墨烯磁调控的近场热辐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石墨烯电与磁两个调控角度入手,分别针对两体结构、三体结构、无限多体结构、二维扭转光栅结构以及平板—粒子交互结构中的石墨烯近场热辐射开展了系统的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在介绍了石墨烯光学电导率模型和磁光电导率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能量传输系数、反射系数及其色散关系等角度对石墨烯SPP和MPP特性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对热辐射的调控效果。研究了基于石墨烯磁等离激元与极性材料的表面声子极化(Surface phonon polaritons,SPh Ps)耦合效应的近场热辐射调控机制,厘清了MPP与SPh Ps在耦合热辐射调控中的各自贡献。研究发现,近场机制下,MPP可与SPh Ps发生耦合相互作用,该耦合模式受磁场强度的影响,因此,基于MPP-SPh Ps耦合效应可实现热辐射传输的灵活调控。提出了基于石墨烯的可调谐特性和三体热光子隧穿效应实现石墨烯三体结构内的温度和热流的灵活调控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的几何参数条件下的平衡温度调控能力,并分析了该结构能够实现热辐射灵活调控的内在机理。除此以外,基于多体热辐射理论,提出了考虑平衡温度分布的石墨烯多体结构辐射换热模型,根据该结构的多体能量传输系数以及瞬时和稳态传热系数揭示了该结构的传热机理。研究发现,对于石墨烯薄膜分布较稠密的石墨烯多体结构,会在两侧边界处出现温度“阶跃”现象,而随着结构的稠密度降低,该现象会逐渐消失。研究了由石墨烯光栅覆盖的各向同性材料基底之间的辐射换热。分析了在不同的扭转角和石墨烯填充因子条件下的热辐射调控效果,通过分析能量传输系数和色散关系演变规律,发现石墨烯光栅与基底材料耦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模式,并且均可随着扭转角的变化而演变,进而可通过扭转实现对热辐射的灵活调控。在此基础上,基于石墨烯的MPP特性,提出了利用可扭转石墨烯光栅与外加磁场联合调控近场热辐射的方法。分析了磁场强度、石墨烯化学势及填充因子对调控效果的影响,对比了无磁场和有磁场施加情况下扭转机制的热辐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磁场的加入使得光栅的扭转效应具有对热辐射更明显的调控效果,扭转—磁场联合调控比单纯的扭转调控具有更高的调控自由度。通过在基底嵌入多层石墨烯薄膜以及采用核壳粒子结构的方法,提出了实现热能远距离传输的方法,揭示了能够实现热中继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核壳粒子附近激发的局域声子极化可与基底内嵌入的多层石墨烯激发的多重SPP产生强烈耦合,充分提高了粒子—基底—粒子散射相互作用的传热通道热光子传输效率,在不施加额外能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热能的长距离传输。同样基于石墨烯—粒子交互结构,通过外加磁场的方式,提出了基于可调谐的MPP的巨热磁阻效应,分析和解释了该结构产生巨热磁阻效应的物理机制。研究发现,通过合理调控磁场强度可实现对辐射热流近三个数量级大小的调控,可实现正值和负值的相对热磁阻率,上述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石墨烯磁等离激元可对粒子—石墨烯—粒子散射相互作用发挥增强和抑制作用,进而通过影响散射作用调控该结构整体辐射换热能力。
其他文献
车联网通信(Vehicle-to-Everything,V2X)对提升道路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交通智能化管理和自动驾驶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利用新一代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智能技术,建立起车辆与任何可能影响车辆的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车辆与万物的互联。面向道路安全的V2X通信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快捷、可靠的道路安全性相关的车载信息的
微纳米马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可以在微米尺度自主运动的颗粒。作为一种智能仿生材料,它不仅能够在微观尺度下运输药物,分析、检测化学物质,还可以作为一种活性物质体系来研究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其中,一类化学驱动的,速度自发变化的振荡微马达可以呈现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周期性、同步以及化学波等非线性现象。作为一种“自振荡”的智能应激响应型材料,振荡微纳米马达不仅为研究自然界中类似的现象提供了一个良
随着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减少建筑耗能和碳排放越来越受关注。利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对城市污水中存在的巨大低位热能进行回收利用是减少建筑一次能源消耗的有效手段。但该技术在污水取热过程中受限于除污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和维护经济性,使得余热回收中净水取热技术面临很大挑战。本文从污水除污取热连续作业、高性能、低能耗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内流场特性角度揭示了引起引射旋流防阻机性能变化的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方法 ,对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模式及路径进行研究。融合发展机制:要素渗透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功能互补机制、规制创新机制;融合发展模式:产业一体化、产业重组、产业延伸、产业渗透。融合发展路径:资源禀赋融合,体育支撑、文化铸魂、旅游落地;产品服务融合,中央厨房、统一采集、多品输出;市场客群融合,盘活存量、创新转化、释放潜能;企业主体融合,公私盘活、特色发展、合作共赢
钠离子电池由于钠资源丰富,具有成本低廉等优势,是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替代品。然而钠离子的半径大于锂离子,使其电池体系在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动力学上具有更高的要求。红磷单质具有已知最高的理论比容量,但是导电性差且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巨大。引入过渡金属与红磷单质复合,制得的过渡金属磷化物具有理论比容量较高、导电性较好等优点,受到研究人员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采用液相法、水热法分别制备不同结构的前驱体,经高温磷
传统碳纤维的微观结构为多层石墨结构,这导致其理论最大强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近年来对高强纤维的需求正在飞速增长,传统的碳纤维很难满足未来工业、国防的需求,因此,为了突破传统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天花板,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分子结构力学理论多尺度探究了由具有超高理论强度的碳链以及碳纳米管构成的纤维结构的力学性能及其增强机理,并基于理论结果,采用实验方法制备了超强碳纳米管纤维。本文基于两种不同
信息物理系统融合并发展了现有的通信、无线网络、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人、机、物、环境、信息等要素的相互映射、适时交互、高效协同,成为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美国竞争力计划”,欧盟的“ARTEMIS”项目等。我们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会精神均强调要
亚磺酸衍生物是一类性质稳定、廉价易得、制备方便的含硫前体化合物,通常被用来构建具有多种活性的有机硫化物,是合成含硫化合物的重要硫化试剂。近年来,由于含硫化合物在医药、生物和化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亚磺酸衍生物作为重要硫化试剂受到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硫醚、亚砜、砜以及亚磺酸酯等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中。近年来,随着绿色可持续观念的提出,如何开发出更为温和、高效的反应条件来对目标化合物进
新一代大空域、跨速域飞行器具有大尺寸、高精度、轻量化的特点,这要求作为主承力结构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在湿热条件下具有高尺寸稳定性。改善树脂基体的耐湿热能力和降低成型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是提高复合材料结构件耐湿热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吸水率低的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与耐湿热性的双马来酰亚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组合使用,通过共固化技术整体设计并制备了外径Φ500mm、高500 mm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构建了
空天通信作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航天科技前沿领域的结合,其发展呈现卫星容量宽带化、高中低轨网络化、星地网络异构融合化的趋势。而随着高通量空天通信的发展,信息传输面临环境衰减加剧、链路动态时变、业务场景复杂多样等难点。信道编码技术是通信系统的关键底层技术,需对高通量空天通信全过程的信息传输可靠性提供支撑。但在空天通信特性约束下,传统的编码技术途径对高通量空天通信的适用性不足,对大衰减、快时变链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