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确定适宜的灌水下限是制定棉花合理灌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以茎木质部水势(Ψstem-pd)为灌水下限的灌溉制度,可以避免传统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带来的间接误差,充分利用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来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本文以桶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短期和交替干旱胁迫-复水的响应,以此来确定适宜的基于棉花木质部水势的灌水下限。2020年桶栽试验研究新陆中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田间节水减排控盐关键技术与产品”(编号:2017YFC04033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确定适宜的灌水下限是制定棉花合理灌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以茎木质部水势(Ψstem-pd)为灌水下限的灌溉制度,可以避免传统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带来的间接误差,充分利用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来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本文以桶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短期和交替干旱胁迫-复水的响应,以此来确定适宜的基于棉花木质部水势的灌水下限。2020年桶栽试验研究新陆中67号(XLZ-67)和新陆早26号(XLZ-26)两个棉花品种在花铃期短期干旱和不同复水时间条件下的生理响应;在此基础上,2021年大田试验进一步研究新陆中67号(XLZ-67)和新陆早26号(XLZ-26)两个棉花品种在蕾期、花铃期充分灌水(W1:95%FC,FC为田间持水量)、轻度亏缺(W2:80%FC)和中度亏缺(W3:65%FC)条件下生长、茎木质部水势(Ψstem-pd)、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产量的响应规律,进而确定适宜的基于棉花茎木质部水势的灌水下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花铃期短期干旱条件下,桶栽棉花亏水至下限后复水,基本可在1天内恢复到初始水平。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棉花导水率损失值(PLC)逐渐增大;棉花的脆弱性曲线呈现―S‖型,两个棉花品种木质部导水率损失值为50%时对应的水势值(P50)分别为-3.78 MPa(XLZ-67)和-3.89 MPa(XLZ-26)。(2)桶栽棉花叶片气体交换参数随水分亏缺加剧而变化显著。黎明前茎水势(Ψstem-pd)降至-1.5 MPa左右时,棉花净光合速率A和蒸腾速率E均下降30%左右;Ψstem-pd降至-2.5 MPa左右时,对应的A、E和气孔导度Gs均下降90%左右;但复水后会出现明显的补偿效应,基本可以完全恢复,主要恢复时段为复水后1天内。棉花PSII的光能转换效率Y(II)和稳态光荧光衰减率(Rfd-Lss)随水分亏缺加剧而逐渐降低,在同样的亏缺条件下,XLZ-26的损失值小于XLZ-67,且恢复速度更快。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在干旱-复水过程中总体表现为先增后减。为保证棉花生理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避免对棉花造成不可逆伤害,应将控水下限保持在65%-75%FC的土壤含水量,对应的黎明前茎水势下限为-1.5 MPa。(3)大田试验在桶栽试验基础上确定[-0.5 MPa,-1.5 MPa]范围内更优的灌水下限,结果表明大田试验的三个水分下限:95%FC(W1)、80%FC(W2)、65%FC(W3)分别对应的黎明前茎水势(Ψstem-pd)下限为-0.5 MPa(W1)、-0.9 MPa(W2)、-1.5 MPa(W3)。蕾期和花铃期水分亏缺显著降低棉花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增加叶片温度,Ψstem-pd降至-0.9 MPa左右(W2),叶片温度较W1平均升高1.4°C,Ψstem-pd降至-1.5 MPa左右(W3),叶温较W1平均升高3.1°C。对稳态荧光衰减率Rfd-Lss来说,棉花对蕾期水分亏缺的响应大于花铃期,W2处理的损失值为4%-5%,W3处理的损失值为16%-17%,复水后W2可完全恢复,但W3无法完全恢复。(4)生育期交替干旱-复水条件下,W2处理的株高和茎粗较W1处理变化不明显,但W3处理较W1显著制约了株高和茎粗。蕾期水分胁迫制约了叶面积的增长速度以及峰值,而花铃期水分胁迫造成叶面积峰值提前出现和成熟期叶片提前脱落。蕾期水分亏缺主要降低了叶片干物质量,花铃期水分亏缺主要降低了棉铃干物质量。对产量而言,棉花蕾期保持80%的土壤水分下限(W2)并不会显著影响籽棉产量,反而会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但花铃期反之。综合分析,蕾期水分亏缺主要影响棉花的营养生长,而花铃期亏缺主要影响其生殖生长,会显著降低棉花产量。建议蕾期以-0.9 MPa的黎明前茎水势、花铃期以-0.5 MPa的黎明前茎水势作为大田棉花的灌水下限,以此实现最大限度的增产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提高。
其他文献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典型的绿肥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生草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被广泛种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肥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导因子是水分,而土壤水分常呈现多变低水状态。同时,根据相关模型预测,全球CO2浓度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这势必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产生影响。因此,
日光温室中番茄生长状态的检测是番茄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目前实现日光温室中番茄生长状态检测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检测,这种检测方式不仅需要病害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定时记录,增加人工成本。并且在夜间等暗光环境下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与记录,导致无法快速应对时效性强的病害问题及其他突发状况。因此本文结合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日光温室内番茄生长状态的检测研
近年来,低肥效和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高效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具有节水节肥、增产增收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毛管布设方式和施肥周期等滴灌施肥技术参数会影响水分养分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分布。研究不同毛管布设方式和施肥周期对苹果树细根生长动态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可为通过滴灌施肥模式调控苹果树根系生长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渭北黄土高原矮
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常年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且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加快推进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是缓解国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管道灌溉系统与供水管网系统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需求。农村地区的管道灌溉系统在设计上还缺乏智能化的手段。并且,针对我国农村地区输水距离长、长期缺乏维护的特点的供水管网研究较少。此外,在我
土壤氮肥监测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壤含氮量监测对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土壤含氮量测量手段和技术主要是依靠实验室内的仪器如连续流动分析仪或有关化学分析方法完成,其测量精度虽然较高,但速度较慢,测量结果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及时指导灌溉施肥。基于目前缺乏田间氮素长期监测设备以及相关测量理论的背景,本文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同轴探头等介电测量设备,基于介电极化、介
近年来河套灌区种植结构变化明显,但因缺乏适宜的用水效率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已往种植结构优化难以统筹考虑灌溉水和降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及区域内外作物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协同,水足迹与虚拟水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途径。以中国北方河套灌区为例,利用Aqua Crop模型量化了单位能量水足迹(EWF)、单位产量水足迹(PWF)和单位净效益水足迹(NBWF),基于此评价了灌区作物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时
水稻(Oryza sativa)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提供了全世界超过一半人口的口粮,对我国所在的亚洲地区尤为重要。同时水稻作为一种经典的单子叶模式作物,为人类研究和探索生命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因编辑技术对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领域的基因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2012年由科学家发现的来源于古生菌免疫机制的CRISPR/Cas9系统可以使Cas9蛋白在g RNA的引导下在基因组DNA
桑葚富含花色苷、多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癌、抗氧化等生理功能。桑葚果粉一般是将新鲜桑葚干燥后粉碎制成粉,但由于桑葚果粉的吸湿性强,易造成较大损失率。本文以成熟期新鲜桑葚为原料,选择合适的冻干助剂和湿法粉碎工艺参数制备冻干桑葚果粉,并对桑葚果粉的生物活性、稳定性及在面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3种冻干助剂糊精、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对桑葚果粉含水量、水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光热资源丰富,玉米种植面积广,研究该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以及种植区适宜性,为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极为重要。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运用逐步订正法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结合Arc GIS,分析了黄土高原1961~2017年光温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计算了该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分析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