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在西方国家发病率普遍较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亚洲地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症状也越来越明显。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因其食管下段长期接触反流液会引发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从而增加患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风险,因此反流性食管炎已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目前认为RE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性别、代谢综合征、生活习惯、重体力劳动、便秘、心理因素等。因此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构成比、性别分布、发病年龄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食管裂孔疝(esophageal hiatus hernia,EHH)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胃镜室行胃镜检查者共10901例,其中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695例,剔除资料不全者,且一年内重复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者按一次计算,共有646例反流性食管炎纳入本次研究。由专业医师经培训后根据患者内镜诊断进行统计处理。整理汇总病例的性别、年龄、住址、初诊时间、检查医生、内镜下表现、内镜诊断及病理结果、HP感染情况等。根据洛杉矶(Los Angeles,LA)标准分级,并划分为6个年龄段:<30岁,31~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性别、年龄、HP感染、食管裂孔疝、Barrett食管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RE分级的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E检出率为6.38%,其中40岁以上患病人数比例明显增大,男性患者多于女性(P=0.000);2.RE平均年龄53.53±12.61岁,男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52.79±14.17岁)低于女性发病平均年龄(55.75±13.92岁)(P<0.05);3.RE以LA-B级患者最多,且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平均年龄低于重度患者(P<0.05);4.RE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同期胃镜受检人群(P<0.001)。HP感染无性别差异(P=0.476),且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无关(P=0.899);5.RE各分级之间食管裂孔疝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RE伴Barrett食管者或食管裂孔疝者平均年龄均高于单纯反流性食管炎者(P<0.01);结论1.RE患者40岁以上的人数明显增多,且RE以LA-B级最多见;2.RE患者中男性更多,且男性患者发病年龄低于女性患者,性别可能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一项危险因素;3.RE患者HP感染率较低,HP感染与性别、RE的严重程度无关;4.高龄为重度RE、EHH、Barrett食管的一项危险因素,而合并EHH者其食管炎症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