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疲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自2006年出版以来广受关注。其英文版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完成,并于2008年出版。目前学界对于该小说原文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对于其英文版的翻译研究却不足。作为西方杰出的汉语文学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方法对今后中国文学的英译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翻译研究。作为新兴的本土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受到广泛关注。该理论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强调译者为中心,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不断进行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首先从作者、原文、原语及目标语的区别、原文化及目标文化的区别和目标读者这几个角度对葛浩文翻译《生死疲劳》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讨了葛浩文翻译过程的两个阶段,即选择性适应阶段及适应性选择阶段。由于译者的适应阶段又被称做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因此在译者的适应阶段,本文主要从葛浩文的个人能力和兴趣两方面分析了其被翻译生态环境选中的原因。在译者的选择阶段,本文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别阐明了葛浩文所选择的主要翻译策略及方法,探讨译者是如何对原文进行转换,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葛浩文在其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异化和归化策略,且前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葛浩文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来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要素,实现了原文的多维度转换。在此基础上,该研究更进一步论证了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证实了其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此外,通过对译者翻译选择的研究,再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为证实翻译生态学在解释翻译活动方面的适用性提供更多例证。与此同时,通过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过程,能够为今后中国文学的英译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以促进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