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并购尤其是跨行业并购能否帮助企业转型,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重要话题。现有研究表明,跨行业并购源于管理者“帝国建造”、过度自信、内部资本市场和生命周期等动机,其绩效一般低于同行业并购,往往获得较差的市场反应。然而,与以往文献相悖的是,我国跨行业并购往往可以获得更积极的市场反应,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跨行业并购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现有文献多基于市场有效视角,对跨行业并购的市场反应及动因进行解释,鲜有文献从投资者非理性角度展开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投资者非理性视角,解释跨行业并购的市场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基于股价高估代理成本理论,检验跨行业并购的迎合动机及治理机制。本文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事件研究法度量市场对企业披露并购信息的市场反应,以2008-2019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者非理性视角,探讨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现象的存在及解释。研究发现:第一,相比于同行业并购,跨行业并购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反应,且只存在于“热点”型跨行业并购;第二,投资者情绪越高,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越大,尤其是“热点”型跨行业并购;第三,相比于同行业并购,高市场预期的跨行业并购并没有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现金流,反而体现为更低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商誉减值风险;第四,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只存在于市场情绪较高时和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时。以上结论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跨行业并购的市场反应高于同行业并购,即存在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现象,且主要源自“热点”型跨行业并购,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是投资者非理性的体现。(2)基于股价高估的代理理论,本文以2008-2019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检验股价高估是否影响企业的跨行业并购决策、动机及经济后果,探讨以大股东为代表的内部人是否会通过跨行业并购迎合投资者非理性预期。研究发现:第一,股价处于高估状态的企业更可能发起跨行业并购,尤其是“热点”型跨行业并购。第二,当企业上一期盈余管理程度更高时,股价高估与跨行业并购间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且主要出现在“热点”型跨行业并购;第三,当大股东套现动机更强时,股价高估与“热点”型跨行业并购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第四,股价高估驱动的跨行业并购,尤其是“热点”型跨行业并购,增加了企业支付的并购对价、降低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增加了企业未来商誉减值的可能性和减值规模;第五,只有在市场情绪高、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高时,股价高估与跨行业并购、“热点”型并购的正相关关系才存在。以上研究表明,股价高估的企业会通过跨行业并购,尤其是“热点”型跨行业并购,满足投资者预期,以维持股价高估状态和大股东自我利益的实现。而且企业会权衡盈余管理与跨行业并购两种手段的成本收益,只有在使用盈余管理成本较高、跨行业并购收益较大时,股价高估的企业才会通过跨行业并购维持企业估值水平。对于经济后果方面,股价高估驱动的跨行业并购、“热点”型跨行业并购,会产生过度支付和整合效果较差的问题,增加了企业未来商誉减值风险,从而毁损了企业长期价值。(3)根据监管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从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的角度,探索问询函监管对股价高估代理问题的影响,即问询函监管对企业并购迎合行为的治理效应。以2015-2019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交易所问询函能否识别,且精确识别股价高估驱动跨行业并购的潜在风险。以2008-2019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问询函监管强度对股票高估驱动跨行业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股价高估驱动的跨行业并购,尤其是“热点”型跨行业并购,更容易收到交易所的并购重组问询函;第二,股价高估驱动的跨行业并购,特别是“热点”型跨行业并购,更容易收到质疑并购动机和并购能否创造价值相关的并购重组问询函;第三,问询函监管强度会抑制股价高估驱动的跨行业并购,特别是“热点”型跨行业并购;第四,被问询的并购重组,投资者乐观情绪和市场反应更低。以上结论表明:交易所问询函具有风险识别功能,能够识别企业并购迎合行为的潜在风险。除此之外,问询函监管有助于投资者将与跨行业并购风险相关的信息融入股价,降低了投资者对跨行业并购、“热点”型跨行业并购的乐观反应(即通过跨行业并购利用投资者非理性的收益),从而抑制了股价高估驱动的跨行业并购。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丰富了多元化与企业价值方面的文献。以往文献基于市场有效,从公司治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遗漏解释变量、度量误差、样本自选择等角度,解释了多元化折价的形成。基于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的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现象,杨威等(2019)从转型收益角度,解释了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现象。但以往研究均是以市场有效为假设前提,以并购宣告效应作为并购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衡量标准。中国证券市场是以个人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股票市场。相较于以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成熟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关注短期经济利益,且缺乏信息能力和投资经验,其交易行为带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因此,从投资者非理性视角展开有助于补充现有跨行业并购溢价成因的研究。第二,丰富了企业跨行业并购动因的研究。跨行业并购动因理论往往与经验证据密切相关,学者往往基于资本市场有效这一假设前提,根据跨行业并购市场反应,探讨企业跨行业并购动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基于跨行业并购市场反应显著为正的经验证据,学者发展了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债务共同担保假说等);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跨行业并购市场反应显著为负,学者对跨行业并购态度基本也转向否定,发展了自由现金流的代理理论、过度自信理论以及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理论,鲜有文献从投资者非理性角度考察跨行业并购动因。基于我国资本市场跨行业并购溢价现象,国内文献从市场有效角度,发现跨行业并购是业绩较差企业的转型需求,跨行业并购溢价是企业转型收益的资本化。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中小投资者决策习惯,本文基于投资者非理性,从股价高估角度揭示了企业跨行业并购的迎合动因。第三,丰富了股价高估代理问题方面的文献。Jensen(2005)首次提出了股价高估的代理理论,其认为当股票价格处于高估状态时,管理者往往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和并购,以实现满足投资者预期、维持短期股价的目的。关于股价高估代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价高估与盈余管理方面。关于股价高估与企业并购方面的文献,主要集中于Shleifer and Vishny(2003)提出的股票市场驱动并购假说的检验,通过检验股价高估与并购支付方式、股票支付并购经济后果的方式,验证该假说。基于成熟资本市场对并购宣告反应消极的事实,现有文献缺乏对并购背景下股价高估代理问题的系统检验。本文基于“跨行业并购市场溢价”这一现象,从跨行业并购及“热点”型跨行业并购的角度,对股价高估代理问题的存在、动因及治理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检验。第四,丰富了问询函监管有效性方面的文献。由于法律执行机制不完善,独立董事、中小股东投票权和其他机制发挥作用有限,政府监管机构的主动执法是规范微观主体行为的重要机制。现有关于问询函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针对年报问询,较少关注并购重组问询的作用。本文发现问询函监管能够有效地发挥风险预警作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因此,本文丰富了政府监管有效性议题,扩展了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