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以广东近世词学为研讨对象的近世区域词学专题研究文稿。文中所用“近世”一词是一个特定的时段概念,指嘉庆二年(1797)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150余年的词史区间。本文分演进历程、师法取向、地域分布、词学活动、词体创作等五个方面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近世广东词坛的概貌及其词风的特点:近世广东词史按其宗风授受轨迹可以大致上分为三期——前期(1797-1840)处于浙西词派的笼罩之下,中期(1840-1919)经历了由浙转常、接受并消化常州派新词学理论的全过程,后期(1919-1948)在完成对常州词派接受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新的创造。粤东词人的师法取向直指唐宋。在不同的时期,粤东词人的取法重点存在游移的现象,并且不曾与主流词派的取向保持完全一致。历代粤东词人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广州府番禺、南海两县一直是粤东词坛的创作和研究中心,近世是粤东词坛创作和研究的双重重心所在。广州府在近世粤东一地词学最为兴盛是多种合力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频密的词学交游活动,特别是与当时京、沪两个词学中心的全方位联系,对于扩大粤东词坛的影响,改变其长期以来僻居词界边缘的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世风云际会,广东词中出现了较多的新题材、新内容,单纯地从开拓词的题材和扩大词的表现能力的角度讲,它们甚至比粤东词坛的正声更为有功于词史。近世广东词的主导风格是雄直雅健。近世广东词风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悱恻清幽也是其风格之一。本文又从音韵谱律、词籍编刊、词学批评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勾画出了近世广东词坛自身的词学构建情形:陈澧的《声律通考》和徐灏的《乐律考》代表了清代词乐研究的高水平。各类词籍大量搜集、整理、刊行,表明广东词学已经进入总结、提高的重要阶段。广东近世词学批评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推尊常州派词学,同时在观念形态上表现出混杂与交融的双重特点;关注为人品节;凸显历史意识;自觉追求论述的系统性;地域词学观念逐步强化;注重词学研究所使用方法的科学性;在重视词学研究的同时强调创作的重要性,即要求既要知又要能。近世广东的词人学者以不同载体形式的词学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构建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广东词学的基本框架。本文还以分论的形式,以点带面地初步掘发了广东词人的丰富个性及其之所以能够支撑起近世广东词坛这一片天空的缘由:以陈澧为中心的学海堂词人群、以“粤东三家”之首叶衍兰为中心的外省占籍词人群、以梁启超为中心的文人志士词人群,将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审美观与岭南雄直的诗风有机地融为一体,自成此期国内词坛一格,共同开创出了近世广东词坛的新局面。本文最后通过纵横比较之法,对近世广东词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作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近世广东词学是迄今为止粤东词学所达到的最高峰,它在广东近世文学中的地位是前代粤东词学在同期文学中的地位所无法比拟的,它是整个近世中国词学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对整个近世中国词学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广东当代词学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