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农民工”是我国特殊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际上包含着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劳动力从迁出地转移出去,即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职业的转变);第二个过程是这些迁移者在迁入地定居下来,即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身份的转变)。但要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必须要冲破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樊篱。虽然广大农民工以“潮涌”之势已经穿越了“显性户籍墙”来到城市,但他们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他们并没有真正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完成身份的转变,真正成为城市市民,只能徘徊在城市边缘,流动于城乡之间。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农民工行为选择的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把握江苏地区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形态和行为选择的基本特征,分析进城农民工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阐述农民工行为选择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农民工的行为选择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效应。通过对农民工行为选择的意愿分析,探讨进城农民工的行为选择趋势。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完成了960位进城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最终获得894份有效样本。基于在江苏地区所调查的894份有效样本,我们得出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论。
1.在进城农民工务工地点的选择上,本文认为:江苏农民工的务工区域选择行为更加侧重于流动就业的工资收益,而不是侧重于流动就业的成本。进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显著影响农民工务工区域的行为选择。在进城农民工行为选择意愿分析中,本文研究发现: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居留意愿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至少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但在结合进城农民工打工年限这一因素后,发现第二代农民工中进城务工年限越长的居留意愿越强烈。
2.在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选择行为上,本文认为:(1)进城农民工是否将其子女带入城市,经济因素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务工的收入还可以才可能支撑其子女在城市上学的费用;(2)如果农民工夫妻都在外打工、老家没有其他人照顾孩子的话,此时将子女带入城市将是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3)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越高,则其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越关注,越是倾向于将子女带入城市接收相对优良的教育;(4)教育收费情况负向影响农民工的行为决策,公办学校较高的入学门槛影响了农民工子女进入的选择;(5)农民工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评价也显著影响农民工的行为选择,如果农民工对所处社会环境比较满意的话,则更愿意让子女接受这样环境的熏陶;(6)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由于“社会屏蔽”以及由此相应地带来的群体性排斥和偏见,使得其理论上也就失去了在城市里平等就学的权利。此外,在子女教育选择意愿上,在有适龄子女留守农村就学的农民工群体中,有将近一半打算在未来的三年内把孩子带到城市中来。
3.在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行为选择上,本文认为:农民工服从“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追求培训效用的最大化,培训对进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正向作用。然而技能培训对农民工角色转化的效应并不明显。技能培训对农民工职业转化的效应要远远强于角色转化的效应。在技能培训选择意愿上,近年来进城农民工培训投入意愿明显增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章绪论,主要提出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
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主要阐述进城农民工行为选择的理论基础,农民工进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进城农民工目前在城市的生活状况。
第三部分为第4章,主要介绍本文的分析框架、具体的分析方法、调查方案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包括第5章、第6章、第7章的内容,分别研究进城农民工区域选择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选择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分析;进城农民工培训选择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第五部分为第8章,是全文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