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构筑农业结构变化的研究框架,继而以英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四个人口高密度国家和江苏省为例,实证研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结构变化状况,最后,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参考英荷日韩四国经验与教训,阐述了对江苏农业结构优化的若干建议。 农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的经济系统,农业结构是其框架。农业结构具有整体性、多层次性等特点。农业结构优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产前、产后比重增大是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还包括各个子结构的变化,诸如投入结构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营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向高产值、高效益、专门化方向变化,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等。 在人口高密度地区,农村劳动力富余和土地稀缺是基本背景特征。农业结构变化既具有其他类型地区的共性,也有其个性特征。投入结构变化是整个农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动力,要素之间替代的速度与程度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影响。经营组织结构变化是核心,也是最大的难题,需要解决好四个密切联系的重要问题,即根据国情推行土地制度的结构改革,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培育和扶持具有良好素质的专业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旨在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共同体。生产结构变化是关键,它包括生产目标由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部门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向高产值、高效益方向变化,并以发挥地域比较优势为原则,逐步形成区域专门化生产。流通是农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其结构优化是整个农业结构变化的保证。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有两大类,即自由流通体制和政府管制体制,以前者占主导。在自由流通中,政府的干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 由于英、荷、日、韩四国的国情差异,农业结构演进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英、荷两国工业化、城市化历程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充分,居民的价值观念转变彻底,因此农业结构改造的难度较小,结构合理程度高。而日、韩农业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调整的难度也很大,特别是经营规模细小,兼业化率高,农业依附性强,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低效益,市场竞争乏力。日、韩两国农业结构问题在东方人口稠密地区具有一定普遍性。 江苏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省份。解放后农业结构变化大致分两大阶段:(1)1952—1978年的传统农业改造时期,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长期短缺,在农业结构选择上,采取了“一大二公”的经营体制、“以粮为纲”的生产结构、单一的流通结构。尽管在转变投入结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因整个农业结构及各个要素之间被割裂开来,障碍了农业结构整体功能的发挥,延缓了传统农业的改造进程。(2)1979年以来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期。农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诸如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新的经营形式确立、乡村工业发展、农产品流通体制转换等,加快了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投入渠道增多,经营组织结构不断创新,围绕“两高一优”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市场建设蓬勃发展。在农村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切入点的农业现代化试验也取得不小成绩。 但是,江苏农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依然问题重重,突出的是经营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刚性制约,这在经济水平高、寸土寸金的苏锡常已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1)多渠道、全方位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民离土离乡;(2)鼓励土地权流动,推进农业土地规模经营;(3)尽快制定全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和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方案;(4)重视农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类法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