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组合变化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贷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形式。近年来因为整体经济结构变化和不断增加的经济下行压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受到明显冲击,各类信贷风险事件频发。同时,我国银行业开始加速市场化改革,过去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差被动获取收益的局面将消失,银行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信贷资产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信贷规模和信贷资产组合配置的管理,在当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依靠信贷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信贷资产组合配置的作用越发重要。基于此背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变化以及对其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总结归纳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绩效进行了定义,分别从收益和风险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考察,参照经典文献的做法用ROA衡量银行收益,用ZSCORE衡量银行整体风险。接着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信贷资产组合变化对其绩效的影响机制和具体路径。
  考虑到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大量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因此本文选择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后的2009-2016年总计8年的银行数据;基于考察指标,最终选择59家银行:包括5家大型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38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农村商业银行。分别从贷款对象和信用结构两种分类方式对信贷资产组合变化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四种性质的商业银行在变化趋势上呈现趋同的现象:贷款对象分类中,个人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信用结构分类中,信用贷款占比较为稳定。基于此现象,分别从资本监管和竞争两个角度根据已有经典文献的结论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资本监管会使商业银行有动机提升个人贷款占比,降低信用贷款占比;竞争会使商业银行同时提升个人贷款占比和信用贷款占比。
  实证分析中,通过构建HHI指数对信贷资产组合的结构进行了刻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信贷资产组合变化对银行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贷款对象分类和按照信用结构分类的信贷资产组合均对整体样本银行收益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信贷资产组合集中度、个人贷款占比对银行收益影响显著为正,信用贷款占比对银行收益显著为负;因控制变量中银行规模对银行收益影响显著为负,故按照银行规模将样本银行按照规模的中位数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带入模型后发现,大银行信贷资产组合集中度、个人贷款占比、信用贷款占比均对银行收益影响显著为负,中小银行则与全部样本银行结果一致。考虑到银行的风险具有累积性,本文运用系统 GMM 模型分析了信贷资产组合变化对其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的滞后一阶项对其本身影响显著为正;按照贷款对象分类的信贷资产组合的集中度和个人贷款占比对风险的影响显著为正,按照信用结构分类的信贷资产组合的集中度和信用贷款占比对风险的影响则不显著。
  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两点:第一,本文首次将信贷集中度变化和单项资产占比变化同时考虑,作为信贷资产组合变化的衡量指标。第二,在研究信贷资产组合变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时,为消除风险可能存在的累积性,选用系统GMM模型,使实证结果更为可靠。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本文的政策建议是:第一,中小银行应该精细化发展自己熟悉的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大银行应该平衡信贷资产集中度变化对收益和风险相反方向的影响。第三,各家银行应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信贷数据库,并相互合作,减少借贷的信息不对称。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新时代,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增长将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往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所带来的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市蔓延存在显著差异。长江经济带作为新时代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连贯着中国的东中西,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长江经
学位
目前,调研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获取公司特质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噪音等问题,导致公司信息难以融入股价,股价同步性较高,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而机构投资者通过调研能够减少市场噪音并促进信息融入股价。国内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调研对股价同步性影响的直接研究较少,更多关注分析师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机构投资者调研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期丰富相关领
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传统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都符合“理性人”的特征,股票价格能够消化市场中的公开信息以及非公开信息,想要长期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在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还是在我国这种新兴金融市场中,学者们屡次发现各种有悖市场有效性的异象,本文研究的就是众多异象中的一种:盈余公告效应。对盈余公告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试图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套利风险等角
学位
针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呈现出的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异象”,中国证监会自2001年起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和分红有关的监管政策即所谓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受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影响,我国进行现金分红的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在2001年已经达到57.59%,在2011年至2015年间更是维持在 70%以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发放现金股利来回馈投资者。  针对现金股利的发放所产生的影响,学者
IPO 异象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焦点,其中企业上市当年业绩变脸问题也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业绩变脸现象。针对这一异象,国内学者已从政治关联、发审委联系、风险资本退出、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解释。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企业自身属性或者外部联系来找到 IPO 后企业业绩变脸的原因,然而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缺少关注,这也给本文留下了创作空间。本文试图从企业在准
学位
目前学术界对于股票市场联动现象的关注更多集中于市场联动和行业联动,而除了市场因素和行业因素外,地理因素也会对股票收益间的联动性造成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股票收益的地域性联动进行研究时,对于公司层面的微观因素关注较多,较少对地区层面的经济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因此,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地区经济基本面和地区经济特征两方面进行考虑,试图探究哪些省级层面的宏观经济变量会对
学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深陷泥潭,许多银行遭遇严重的资本不足,濒临破产,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资本监管的高度重视。自危机后,各国开始着手资本监管的改革。世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心更多地朝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银行资本监管上倾斜。在这样的世界金融环境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也高度关注银行资本风险,监管当局按照“资本质量和资本数量并重的原则”持续强化银行资本监管,陆续颁布了《商业银行资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金融体系失衡已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各国央行意识到在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只关注价格稳定或者产出稳定并不足以实现金融稳定,必须重视对金融失衡的管控,以降低经济出现大波动的风险。因此研究纳入金融失衡指数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尤金·法码(Eugene F.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依赖于不同层次的信息,包括历史证券价格的信息、公开信息以及私有信息,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效率的核心就在于对信息的定价。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仍以财务会计报表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向外传递公司有关经营质量和经营成果的信息。随着各利益相关者对多元化信息需求的日益提升,财务信息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方(股东、债
学位
过去40年间,中国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历经沧桑巨变,2015年年末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作为其基础设施之一的中国评级行业也经历着高速的成长。但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诸如发行人付费模式、多重监管存在盲区、评级机构评级方法不完善、尽职调查程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债券投资者之间缺乏公信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开放,国内国际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