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林宰平是民国时期活跃在北京的一位闽籍文人。他涉猎广泛,哲学、司法、书画、诗文,无一不精。林氏本人生前没有著作传世,逝世后,其哲嗣林庚将其遗作、手稿收集整理,编辑成《帖考》、《北云集》、《林宰平先生书画集》。在艺术领域,林宰平造诣颇高。在绘画方面,林氏生前曾全程参与余绍宋在京时期组织的宣南画社活动,在画社中与陈师曾、姚茫父等人友善;在书法方面,林宰平擅章草,民国中期曾与密友卓君庸、余绍宋、梁启超、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宰平是民国时期活跃在北京的一位闽籍文人。他涉猎广泛,哲学、司法、书画、诗文,无一不精。林氏本人生前没有著作传世,逝世后,其哲嗣林庚将其遗作、手稿收集整理,编辑成《帖考》、《北云集》、《林宰平先生书画集》。在艺术领域,林宰平造诣颇高。在绘画方面,林氏生前曾全程参与余绍宋在京时期组织的宣南画社活动,在画社中与陈师曾、姚茫父等人友善;在书法方面,林宰平擅章草,民国中期曾与密友卓君庸、余绍宋、梁启超、罗复堪等人在京津地区倡导章草;在诗文方面,林宰平在京时期与陈衍、陈宝琛等同光体闽派诗人往来密切,也是闽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有诸多诗文传世。另外,同时期居京的岭南文人如罗惇曧、罗复堪以及杭州的陈叔通等人,也与林宰平往来密切,在诗文、书法等方面有较多的往来事迹。目前学界对于林宰平及其交游情况研究不多,因此笔者在研究交游之前,将对林宰平其人和他的交游情况作一个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选取四位与林宰平在学术上和艺术上有密切往来的文人,重点研究他们与林宰平在艺术领域的交游状况以及相互影响。一、研究林宰平与梁启超的艺术交游活动。梁启超是民国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学者,他从日本回国后,与林宰平过从甚密。尤其是在二十年代,林梁在佛学、诗文、章草等学术领域均有诸多往来。甚至梁启超退出政坛,也与林宰平有一定的联系。这些都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二、研究林宰平与余绍宋的艺术交游活动。余绍宋是林宰平在司法部的同僚兼密友,余氏在京组织宣南画社期间,林宰平几乎每会必至,相互间时常题赠诗文、画作。同时在研习章草以及余氏画学理论著作的编撰工作中,林宰平也为其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林余二人在艺术上的交游事迹将是本文的研究重镇。三、研究林宰平与卓君庸的艺术交游活动。卓君庸是林宰平的闽籍同乡,他们相识于日本留学期间,归国后又相继定居北京,在诗文、章草方面往来密切,尤其是民国时期在京津地区致力于复兴章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林卓的交游是林宰平在北京期间与乡人交游的一个缩影。四、研究林宰平与陈叔通的艺术交游活动。林宰平生前与陈叔通在诗文、书画方面的往来十分密切。林宰平《帖考》的序言即由陈叔通所作,《北云集》中的《北云诗集》《北云文集》亦均由其题眉,且《林宰平先生书画集》收录为数不多的作品中也有数幅是林氏赠与陈叔通的,可见二人关系之亲近。陈叔通和林宰平的密切往来开始于1937年以后,是林氏晚年艺术交游方面的核心人物。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尽可能还原林宰平作为一个书画家和诗人的形象,并窥探其艺术见解和艺术造诣,以及当时在京津书画圈中的重要影响,为日后林宰平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补充和启发。
其他文献
任何的思想理论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已有的理论基础而凭空杜撰,列宁传统文化观也是如此。列宁传统文化观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文化学说、普列汉诺夫的传统文化理论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列宁传统文化观不仅打破了以往错误传统文化观的束缚,更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而且为苏联以及今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传统文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方向。列宁对怎样处理继承和发展之间的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修改,将立法权授予所有设区的市。如何保障设区的市能够规范科学合理地使用立法权并提高其立法活动质量,成为设区的市立法工作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立法程序,是保障设区的市立法权规范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其立法能力和立法活动质量的基础,同时还决定着地方立法的良善。因此,确保设区的市立法程序设计合理、步骤完整、运行良好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密切相关。研究学生对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故本文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来解读当代好学生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小学在校教师和普通民众的访谈,了解了校内外人士对好学生的认知,还剖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儿童电影中的学生形象,认识到教育领域的好学生的形象都是虚化的,浮于表面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的好学生是觉醒的学生,是明智、理性、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这类学生是真
随着患方权利意识的增强,过度维权者屡见不鲜。为规避潜在的医疗纠纷,医方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知情同意书的签字等方面,而最为重要的救死扶伤的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利益,《侵权责任法》确立了紧急救治制度。当前我国立法虽为构建紧急救治制度提供了制度基础和请求权依据,但仍存在一些缺憾,紧急救治制度在实践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拟对侵权法上紧急救治制度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分为五章,论文
二战后,美国作为世界上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在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均等方面处于国际前列。本研究以入学率、性别平等指数、条件概率和差异系数作为测量指标,以二战后至今不同性别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不同族裔、不同类型高校及不同学科等四个方面对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随着女生入学率的不断增加而逐渐缩小,在实现性别均等后,
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核心知识运动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核心知识运动对美国基础教育公平产生的作用。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核心知识运动的创始人艾瑞克·唐纳德·赫希的生平与教育著述,以及详述了核心知识运动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第二章分别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三个方面来探讨与分析美国基础教
80后新兴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1980-)历时六年,完成其处女作小说《无声告白》。小说一经出版,便被纳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百家图书馆名单,同时被评为美国亚马逊2014年度最佳图书。该小说还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2015年阿莱克斯奖和亚太平洋美国小说奖等,并被数十家媒体资讯平台封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揭示的当代美国文学复杂的主题:边缘化、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及个人身份等,
认知回避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认知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认知回避是导致广泛性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诸多心理障碍的跨诊断因素之一。现有研究缺乏对青少年认知回避特点的系统性研究,对认知回避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关系及其机制也关注不够。开展青少年认知回避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不仅有助于系统性掌握青少年认知回避的发展特点,还可以揭示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认知路径和机制,为干预和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提供新的途
诗人王小妮(1955-)的创作成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口语化、日常性为主要特征,质朴、纯净,兼具沉实与轻逸之美。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王小妮更像是社会浪潮的旁观者。她的诗歌相对封闭,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于边缘中展现着语言的力度。这种力度源于王小妮以平实的文字构建日常生活,对传统意象进行反叛与重塑。本文旨在联系时代语境、诗人创作历程,分析王小妮诗歌的主要特征,挖掘其形成的环境因素与深层动因。通
一、说教材《白鹅》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