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成果,运用传统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江淮官话的入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概说。本章依次介绍了江淮官话的名称由来、分布、研究现状、江淮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详细讨论了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以及南部与其他方言交织分布的状况。总结了前人对江淮官话、特别是对江淮官话入声的研究,分析已经取得的成就、指出尚存的不足。第二章,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简单描写比较了江淮官话的声母、韵母的共性和差异。根据声调数量,把江淮官话分为七调型、六调型、五调型三种类型,总结了七调型和六调型方言声调系统进一步简化的趋势。从阴平阳平,阴去阳去,全浊上声三个角度总结江淮官话的声调特点,并对其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三章,江淮官话入声字的今声调。本章全面描写了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三片入声字的声调现状。泰如片入声字今读阴阳两个入声,阴入很稳定,阳入正向阴入变化,有从阴阳2个入声调向1个入声转变的趋势。黄孝片入声调东部与阳去合并,西部与阳平合并,反映了西南官话对本区声调系统有着较大影响。洪巢片的入声字的今调值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南部高,北部低。江淮官话北沿与中原官话相邻地区古入声字正在急遽舒化,入声舒化速度与古声母的清浊有密切关系,不同年龄段入声舒化的比例有所差别。入声字调归入舒声调的规律是清、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北沿地区的入声字通过入声调延长,喉塞尾弱化、脱落,实现舒化。中东部地区部分古入声字今读[-φ]尾,这些入声字声调没有延长,入声音节却变成了开尾韵。北部吴语入声调阴高阳低,黄孝片入声调阴低阳高,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阴阳入。江淮官话区处于南部方言(有入声)与北方官话方言(无入声)之间,其入声字今声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过渡性特征。第四章,江淮官话入声字的今韵母。本章重点描写江淮官话入声字今韵母,并参照中古韵摄考察了入声字韵母的变化方式。泰如片和洪巢片入声字今读短促调,收[-(?)]尾。根据韵母组多少,泰如片、洪巢片可以分为7组、6组、5组、4组、3组、2组六种类型,从地理上看,韵母组数量东多西少,韵腹元音由高元音、低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央元音5种逐渐变为只有央元音。咸山摄、深臻摄、宕江摄、曾梗摄分别合并,泰如片宕江摄和通摄的入声字都读为同组韵母。泰如片和洪巢片部分地区的入声字韵母与中古韵摄对应较为整齐,北部吴语则不具备这一特征。黄孝片入声字今读长调,无塞音尾。入声字韵母和舒声字韵母合并,入声字今韵母的分合规律一致性很强,与西南官话(武汉方言)相似。从江淮官话入声字韵母看,黄孝片与西南官话关系密切。洪巢片东部的盐城、扬州、淮阴等地与泰如片存在明显的演变关系,洪巢片中西部的南京、合肥等地则具有较多相似特征,暗示这两个地带受北方方言的影响深度不同。第五章,江淮官话入声字的今韵尾。泰如片和洪巢片古入声字现在一般收[-(?)]尾,黄孝片[-(?)]已经脱落。本章讨论了有些争议的蕲春、英山(属黄孝片)的[-(?)]尾以及淮阴(属洪巢片)的[-k]尾,重点分析了桐城等地[-1]尾、洪巢泰如地区[-(?)]尾以及黄孝地区[-(?)]尾的形成原因。我们认为江淮官话入声字韵母的[-1]尾,起源于[-(?)],是弱化的喉塞尾在与高元音组合时产生的音变,是入声音节[-(?)]尾到无(塞音)尾的过渡。黄孝地区的[-(?)]尾,是[m]、[o]、[(?)]相拼时,[-(?)]尾弱化形成的。泰如地区咸山摄知系入声字声母由[t(?)]组变为[ts]组后,韵母增生了[e]。受[e]的推动,高元音[i]变成了新添韵尾,挤掉了原先的喉塞尾[-(?)],韵母变成了[-(?)]尾韵,江淮官话其他地区[-(?)]尾的形成也可能与韵母中[e]对[i]的推动有关。第六章,结语。阐述了本文对黄孝片、洪巢片、泰如片三片之间以及江淮官话与吴语之间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