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文学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任何作家对世界的反映都打上时代的烙印。王蒙小说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流变,通过对其创作的梳理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后发现传统观点认为王蒙小说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斗争阶段、温和阶段、宽容阶段。但是本文认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多分法,归根结底都是表达了王蒙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到现代理性主义思辨两个阶段的转变:从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小豆儿》到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青春万岁》为第一阶段;由于王蒙今天仍然在不断创作,但是基本是沿着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进行开拓,向生活回归,同时受本论文写作时间所限,故将其复出后的《布礼》到至今的创作看作第二个阶段。其中在思想与艺术方面堪称典范的《青狐》,可以作为分析王蒙创作转型的突破口。本文将从文学的主体性出发,分五个部分去探讨其创作转型。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理论资源出发,重点分析其小说理念的嬗变。王蒙摒弃了早期那种简单的革命主义热情,将自我从权威主义的思想遮蔽下解放出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重新认识历史,同时老庄哲学的辩证法促使其不断寻找世界的本原及生活的真实图景,在人性与历史的双重建构中阐释人的客观存在,实现从革命书写到后革命时代诗学的过渡。第二部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人物思想观念和性格的变化。王蒙早期作品采用“三突出”的创作方法,按照“高大全”的范式勾勒生活主角,不惜人物被扁平化、脸谱化的代价拔高人物的真实性,最终将顶着神圣光环的革命者推向前台。归来后的王蒙对历史保持着高度警惕,以客观理性的精神去解构崇高,主动深入丰富的现实生活,敏锐洞察复杂的人性,最终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从文本的叙事模式出发,重点分析传统叙事模式对西方理论的嫁接和突破。王蒙早期作品结构上的不足集中反映为叙事模式的单调,难以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无法跳出政治叙事模式的窠臼,后期借鉴西方复调理论,致力于文本多重语境的生成,另外打破身体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禁区,让文学根植于不断变化的现实土壤中。第四部分从语言的自身属性和功能出发,重点分析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变。王蒙早期作品深受政治激情的感染,语言的丰富性被极度压缩,导致文本语境的干瘪与匮乏,后期伴随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传入,王蒙着力挖掘语言的内生潜力,汪洋恣肆,极尽铺排,在裹挟而下的语言洪流中,营造一种众声喧哗的张力,奏响心灵世界的乐章。第五部分站在文学审美的高度,概括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属性,呼唤主体性的回归。王蒙早期作品遵循集体主义导向的创作原则,表现出以社会改造为目的的功利主义倾向,浓厚理想主义色彩背后埋藏的是空洞的说教,以恢弘的历史图景取代真实的人性。王蒙后期逐渐远离权利话语中心,于生活边缘寻找美,受人道主义观念和老庄哲学的启发,时刻保持对历史的警醒与超然,行走在人生边上。本文着重从文学作品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王蒙前后期创作上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文化思潮引领创作走向,作家能够超越阶级、政治等因素,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用真实的、审美的、超越的观念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