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鲍菇人工栽培研究已有50多年历史。近年来,这种珍稀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工厂化栽培杏鲍菇比自然条件或辅助设施栽培更能够准确的控制温度、湿度、光线、CO2浓度等环境条件,因此产量与品质都更趋于稳定。同时,杏鲍菇工厂化生产高效率、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需要一套适合杏鲍菇栽培生理特性的,基于生产流程的栽培技术方法,并确定各个生产阶段的栽培参数。本论文以来自于不同国家的13株杏鲍菇菌株为供试菌株,首先对其亲缘关系远近进行评价,再从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株产量及栽培周期;菌株栽培性状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菌株筛选。再以筛选出来的优良菌株为供试菌株,研究适合其营养生理特性的培养料配方,并设计正交试验确定重要培养料生产参数。研究菌株温性并跟踪其菌丝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以此作为依据,设置与调控培养室环境条件参数并提出改进措施。跟踪杏鲍菇出菇过程,根据杏鲍菇不同栽培阶段对栽培环境的生理需求特性以及栽培生产经验,设置并调控栽培期间栽培室环境条件参数。实验数据分析表明:1菌株亲缘关系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试验与子实体栽培性状表现把供试菌株分为5组亲合群。第1组:1号、2号、5号、6号、7号、8号、9号、11号、12号菌株;第2组:3号菌株;第3组:4号菌株;第4组:10号菌株;第5组:13号菌株。而酯酶同工酶试验把供试菌株分为6组。第1组:1号、2号菌株;第2组:5号、6号、7号、8号、9号、11号、12号菌株;第3组:3号菌株;第4组:4号菌株;第5组:10号菌株;第6组:13号菌株。供试菌株栽培试验表明:5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0.59cm/d),生长势强且菌丝洁白浓密;每瓶单产最高(145.36g);栽培周期短(52d);子实体各项指标表现优秀(子实体棒状、菌柄粗壮而长、菌盖深灰色、菌盖直径略大于菌柄直径、子实体形态优美且菇体硬),为适合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2培养料筛选试验表明:适宜5号菌株营养生理的基本培养料配方为:木屑35%,玉米芯35%,麸皮15%,玉米粉5%,米糠10%。在此配方上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生长势强,单瓶产量达到137.38g。培养料添加杏鲍菇菌糠试验表明:菌糠添加量为10%~15%对杏鲍菇菌丝生长以及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与对照不添加菌糠的配方相比,分别每瓶增产达12.40与10.56g。但是菌糠用量增加用量到25%,反而抑制杏鲍菇菌丝生长,降低产量。不同菌糠添加量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周期没有影响。培养料相关的重要参数正交试验表明:培养料含水量65%,pH值7.0、6.5,装料重每瓶710g、700g为最佳处理组合。3最适5号菌株的菌丝生长温度为25℃,在此温度下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长势强、菌丝洁白浓密。跟踪菌丝生长过程可以发现:培养第1~3d,瓶肩温度呈下降趋势;培养第4~10d,温度上升较快,由20℃上升至25℃;培养第11~18d为迅速升温期,温度最高可达29℃;第19~28d,温度迅速下降,由28℃下降至22℃左右;培养第30~35d,温度趋于平缓稳定在22℃左右。由此可见:培养第11~26d,温度一直在较高的水平,最高可达29℃并持续1d左右。而菌丝培养期间培养室的室温始终控制在22℃左右。所以,以室温作为环境控制的指标并不能显示出栽培瓶内部的真实温度变化,室温与培养料的温度始终有一定的差别。这时,应采用辅助降温措施:接种后第10d起,培养料开始发热时,采用人工方式降温,如:在培养室顶部增添风扇,加大空气流通;安装制冷装置在温度最高阶段使用空调冷却降温等。杏鲍菇菌丝培养阶段最适环境因子设置参数:温度22℃,相对湿度63%,CO2浓度3000mg/kg。4杏鲍菇栽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环境因子参数设定如下。第一阶段:菌丝快速恢复期(1~3d),温度18℃,相对湿度97%~99%,CO2浓度2000mg/kg。第二阶段:刺激原基形成期(4~8d),温度16℃,相对湿度95%(4~6d),89%(7~8d),CO2浓度1800mg/kg。第三阶段:育菇期(9~15d),温度16℃,相对湿度设置采用干湿交替原则:85%(9d);90%(10~11d);85%(12~13d);87%~89%(14~15d);90%(16~17d),CO2浓度设置采用高低交替原则:1800mg/kg(9~10d);2000mg/kg~3500mg/kg,其中13d与14d为3500mg/kg(11~15d)。第四阶段:采菇期(16~17d),温度16℃,相对湿度90%,CO2浓度150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