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谎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对说谎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以往研究发现自发说谎和被动说谎、以及不同事件强度对说谎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然而,说谎是基于一个客观事实的偏离,个体对于客观事实的不同偏离程度也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行为反应。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人情”和“面子”的国家,也是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民族。语音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人际交流信息,儿童从小就被教育“听话要听音”、要善于“察言观色”、听“弦外之音”。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语音在说谎行为表达中可能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尽管国内学者关于的说谎研究已有不少,但基于语音频谱分析的还比较少见。那么中国人在说谎时语音频谱特征有何变化?是否会受到社会能力的影响?采用《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刘艳,2005)将大学生区分为社会能力高分组与低分组,并从各组随机选取27人作为本研究的被试。研究一考察不同社会能力的大学生在自发说谎与诚实条件下,针对测验项目做出“有”或者“没有”反应时各音素的频谱特征差异。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L分量表作为实验材料,共20个项目。一类项目描述的是大部分人可能经历过却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另一类描述的是绝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却是值得表扬的行为。将原测验的反应方式调整为口头报告“有”或者“没有”,同时进行语音采集。研究二考察不同社会能力的大学生在被动说谎与诚实条件下,针对测验项目做出“有”或者“没有”反应时各音素的频谱特征差异。材料与研究一相同,但明确要求被试在口头报告遵循反向作答的规则,即如实际情况为“有”,则口头回答“没有”;实际情况为“没有”,则回答“有”,同时进行语音采集。研究三考察不同社会能力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说谎条件下的频谱特征差异,抽取《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张志勇,2006)、《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王才康,2001)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解亚宁,1998)的部分题目形成20个项目的测试题组。第一遍要求被试对于各个项目按照实际情况口头报告“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或“非常符合”,第二遍要求被试作反向回答,即第一遍回答“非常符合”的题目,第二遍要回答“非常不符合”,第一遍回答“比较不符合”的题目,第二遍要回答“比较符合”,被试报告时采集语音。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社会能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被试在自发说谎回答“有”时,相关发音的第一共振峰与诚实条件无显著差异;社会能力高分组大学生自发说谎回答“没有”时相关发音的第一共振峰低于诚实回答条件;社会能力低分组大学生被试自发说谎回答“没有”时相关发音的第一共振峰与诚实回答条件无差异。2.社会能力高分组大学生被试在被动说谎回答“有”、“没有”时,相关发音的第一共振峰显著高于诚实回答条件;社会能力低分组大学生被试在被动说谎回答“有”时,发音的第一共振峰与诚实回答条件无显著差异,被动说谎回答“没有”时,相关发音的第一共振峰边缘显著高于诚实回答条件。3.社会能力高分组被试在高程度说谎回答“非常符合”“非常不符合”时,相关发音的第一共振峰显著高于诚实条件。社会能力低分组被试在高程度说谎回答“非常”时,发音的第一共振峰与诚实回答条件无显著差异。4.社会能力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低程度说谎回答“比较符合”“比较不符合”时,发音的第一共振峰与诚实回答条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