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构建与机制研究及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酪氨酸酶是一种含铜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中,是黑色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在食品工业中,酪氨酸酶催化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反应是导致生鲜水果、蔬菜和饮料等食品褐变的主要原因。使用抑制剂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是保持新鲜食品营养价值、延长保质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成本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仅有少许的酪氨酸酶抑制剂被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因此,开发新型、稳定、安全、高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在食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导致食品变质的酶促褐变反应、微生物致腐作用和食品氧化变质三大要素,设计、合成出兼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酪氨酸酶活性的新型多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并阐明其抗酪氨酸酶、抗氧化及抗菌的作用机制,探求其在食品保鲜领域中的作用功效和应用前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新型单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基于活性结构官能团杂合的设计理念,将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官能团曲酸和芳醛杂合到一起,构建出一类结构新颖的曲酸-芳醛类衍生物(系列Ⅰ),并评价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Ⅰ-j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为5.32±0.23μM,是阳性对照曲酸的9倍。采用酶抑制动力学、荧光淬灭光谱法、ANS结合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对化合物Ⅰ-j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其能够靶向于酪氨酸酶的活性位点,是一种新型的非竞争性酪氨酸酶抑制剂,并且化合物Ⅰ-j中的羟基是与酶活性中心发生作用的关键基团,直线型结构活性更强,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鲜切苹果抗褐变的研究中,化合物Ⅰ-j呈现出比阳性对照曲酸更强的抗褐变保鲜作用效果。细胞毒性实验证实了这个化合物毒性较低,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潜力。(2)兼具抗菌功能的新型双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以系列Ⅰ化合物为基础,通过引入具有抗菌活性的缩胺基硫脲活性官能团,设计并合成得到一类新型的曲酸-缩胺基硫脲类化合物(系列Ⅱ),并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结构鉴定。体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相比于阳性对照曲酸,所有的目标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50值范围为1.99±0.19μM~45.14±6.25μM。其中以化合物Ⅱ-j(IC50=1.99±0.19μM)的活性最强,是阳性对照曲酸的23倍。采用酶抑制动力学、铜离子螯合实验、荧光淬灭实验、紫外光谱实验、AFM实验和分子对接实验等对化合物Ⅱ-j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抗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Ⅱ-j对V.Parahaemolyticus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MIC为0.13 m M。时间-杀灭动力学、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膜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膜蛋白荧光光谱等实验证实了此化合物能够使细菌细胞膜发生破裂,抑制细菌生长。南美白对虾保鲜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Ⅱ-j具有抑制细菌生长和防止虾褐变的双重作用效果。此外,化合物Ⅱ-j对人正常细胞毒性较低。因此,本研究制备得到了一类兼具有抗菌活性的新型双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作为研发新型双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为以后的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3)兼具抗氧化功能的新型双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基于系列Ⅰ化合物的线性结构特征,通过引入抗氧化活性官能团3-巯基-4-氨基-1,2,4-三氮唑,设计并合成得到一类新型的1,2,4-三唑-腙型化合物(系列Ⅲ)。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显示,大多数化合物对酪氨酸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Ⅲ-i的抑制活性最高(IC50=0.9±0.1μM),其抑制活性约为曲酸的70倍。另一方面,抗氧化活性实验证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证实了抗氧化基团的引入可以提高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鲜切果蔬抗褐变研究表明,化合物Ⅲ-i对新鲜果蔬具有显著的抗褐变作用,可以作为鲜切果蔬的抗褐变剂进行研究和开发。此外,化合物Ⅲ-i对人正常细胞系(HEK293)表现出极低的细胞毒活性,说明其安全性较好。因此,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兼具抗氧化功能的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有望作为抗褐变剂应用于食品等行业中。(4)新型三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基于上述三个系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通过引入对位羟基抑酶、羟基抗氧化、苯腙抗菌结构特征,设计并合成到一类具有线性结构特征的没食子酸-苯腙类化合物(系列Ⅳ)。在这些化合物中,化合物Ⅳ-d和Ⅳ-f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5.28μM和3.29μM,优于阳性对照曲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和Fe3+还原力实验证实了化合物Ⅳ-d和Ⅳ-f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优于阳性对照Vc。抗菌活性研究实验显示,相比于阳性对照曲酸,化合物Ⅳ-d和Ⅳ-f对V.parahaemolyticu和S.aureus都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并且,化合物Ⅳ-d和Ⅳ-f对新鲜果蔬、南美白对虾和新鲜虾仁都具有显著的抗褐变保鲜作用。同时,化合物Ⅳ-d和Ⅳ-f对人正常细胞系(HEK293)呈现较低的毒性,化合物Ⅳ-f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中也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因此,这些化合物同时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可以作为研究和开发新型多功能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
其他文献
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快速传播加速了舆情的形成,新闻真伪的辨别难度增加,导致反转新闻经常出现。对此,本文对反转新闻的定义、特点进行分析,并从人为因素角度分析此类新闻的发生机制,包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制造谣言、涉嫌营销、网民价值观紊乱等方面,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反转新闻的应对措施。力求通过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把好新闻质量关、提高媒介素养等方式,保障新闻信息准确,有效避免和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
近些年来反转新闻随技术进步日益活跃于互联网空间,不仅一次次冲击着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也加重了后真相语境下公众对真相的质疑,同时反映出新闻工作方面存在的诸多漏洞。可以说,反转新闻的产生就是后真相时代的一种信息症候,真相在“观点和情绪”的指引下变得愈加扑朔迷离,难以界定。文章选取了2018年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进行剖析,从而为新传播环境下找到规避反转新闻产生的措施提供建设性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希望通过提高曝光度获取更多流量,快速迭代的信息传播与多元的传播方式导致媒体失范现象出现,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等关乎媒介伦理的问题一再发生,挑战着公众的认知和相关部门的权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个案分析的方法,首先从新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出发,分析媒体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结合近年来发生的热点事件,总结新媒体时代媒体失范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的影响与危害等,研究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联合早孕期胎儿超声检查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来吉林市人民医院产检的早孕期孕妇6 17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接受的产前筛查项目作为基本依据,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组(n=1 544)、超声NT筛查组(n=1 549)、母血清学筛查组(n=1 542)以及无创产前基因联合超声检测筛查组(n=1 540),所有产
目的 回顾性分析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对于胎儿性染色体异常的筛查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开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筛查的17 561例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0岁组、30~<35岁组、35~<38岁组、≥38岁四组,比较各组间胎儿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 17 561例孕妇中,93例(0.53%)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诊断胎儿性染色体
2022年1月1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商务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指导意见》,为地方和企业抓住RCEP发展机遇,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指导。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从政府、社会专业机构、企业三方面提升我国企业财务价值的策略建议:政府要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帮助企业通过运用RCEP开放机会提升价值成长;社会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网络性
学位
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反转新闻不时出现,不仅严重浪费舆论资源,加剧社会撕裂,还会透支社会信任。本文结合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特点,分析新闻反转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举措。
履带行走系统的负载波动大,真实的负载情况在液压马达设计中很难获得。该文以某型挖掘机液压驱动履带行走系统为研究对象,在Simcenter-AMESim中搭建了履带多体动力系统和行走液压驱动系统,以获得履带驱动过程中的动态载荷谱,在此基础上对液压马达的性能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行走马达驱动的流量、压力、扭矩和转速的动态参数,为马达设计提供更真实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