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一系列重大审计舞弊案件的出现,使注册会计师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也使得“审计质量”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的现实状况而言,已有研究倾向于将审计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下的新兴证券市场中面临的特定制度背景。那么,已有研究是否完全揭示了我国审计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我国现行审计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化程度究竟如何?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审计服务购买方和供给方自发地追求高质量审计?要对这一系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做出回答,就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数据对我国审计市场的效率状态做出客观评价。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正在于此。 本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论文研究背景和分析框架的说明,包括第1章和第2章。 第1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思路做了必要的说明。就研究范围而言,考虑到经验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其进一步限定为2001-2003年度上市公司境内年报审计市场。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拟采取理论论证和经验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第2章中,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审计市场效率研究的文献背景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对审计市场的有关分析仍然适用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但具体到对我国特定审计市场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转轨经济环境下特定制度背景对其运行特征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对审计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即第3章的内容。 本文首先将效率的一般定义应用于审计市场,对审计市场效率的涵义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梳理。鉴于目前尚无专门的文献对如何衡量审计市场效率进行相关探讨,本文从对审计服务需求和供给特征的分析入手,尝试性地推导出了一套衡量审计市场效率的标准:优质是否优价、优质是否有加。本文将前者作为衡量审计市场效率的核心标准,主要关注审计质量高的事务所(即这里所指的“优质”)是否能够收取更高的审计价格(即这里所指的“优价”);将后者作为衡量审计市场效率的辅助标准,主要关注审计质量高的事务所(即这里所指的“优质”)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份额(即这里所指的“有加”)。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审计市场效率现实状况的实证考察,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4、5、6、7章。本部分具体又可区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对我国审计市场效率的考察基础进行了探讨,包括第4、5章,主要围绕第3章提出的审计市场效率衡量标准,对何为“优质”进行了界定和检验。 具体来说,第4章从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入手,论证了以事务所规模这一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替代衡量的可行性。借鉴国外的已有做法,本文对审计质量的替代衡量也分为两种思路:“二分法”衡量思路和连续衡量思路。前者是指对事务所规模只区分为两种显著不同的水平(典型的做法如区分“八大/非八大”等),从而审计质量也只区分为两种显著不同的水平。后者是指采用连续测度指标对事务所规模进行衡量,从而不同的事务所规模代表审计质量的不同水平。考虑到“二分法”衡量思路有其特定的应用前提(即“几大”在审计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团体),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是否已经具备这一前提进行了必要的验证,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审计市场中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九大”。这意味着本文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采用事务所规模(代表审计质量)的“二分法”,以“九大”代表高审计质量,与“非九大”相对应。至于连续衡量思路的具体做法,笔者设计了一个反映事务所综合规模的指标对其审计质量进行替代衡量。 那么,运用事务所规模这一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替代衡量的可靠性如何呢?这构成了本文第5章重点考察的内容。这一章从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九大/非九大”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样本期间内,“九大”作为一个整体比“非九大”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明显要小。这表明前面第4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来的“九大”确实代表了更高的审计质量,从而可以合理地推论:在我国审计市场中,规模大的事务所确实能够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这一研究结论对以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进行替代衡量的研究思路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证据支持。 第二个层次则对我国审计市场效率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包括第6章和第7章。 第6章主要围绕衡量审计市场效率的核心标准,对我国审计市场是否存在“优质优价”现象进行了实证考察。为了在比较事务所审计收费高低时控制住客户特征差异的影响,本文在这一章中首先识别了影响我国审计收费的客户方面的因素,从而分离出由于事务所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审计收费差异。在接下来对不同规模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进行比较时,本文分别基于事务所规模(代表审计质量)的“二分法”和连续衡量,考察了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关系的总体趋势和细节特征。主要研究结论是:(1)如果采用“二分法”对审计质量进行区分的话,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代表高审计质量的“九大”的审计收费水平显著高于“非九大”,这说明从我国审计市场的主流趋势来看,“优质优价”现象确实存在;(2)但如果从连续的意义上对审计质量进行细分的话,并不能得出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这说明从审计市场洪流中众多支流的趋向来看,“优质优价”并未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显著特征。 第7章则围绕衡量审计市场效率的辅助标准,对我国审计市场中是否存在“优质有加”现象进行了实证考察。笔者也分别基于事务所规模(代表审计质量)的“二分法”和连续衡量,从总体趋势和细节特征两个方面考察了审计质量与事务所在获取市场份额方面的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是:(1)如果采用“二分法”对审计质量进行区分的话,代表高审计质量的“九大”比“非九大”在获取市场份额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从我国审计市场的主流趋势来看,“优质有加”现象确实存在;(2)如果从连续的意义上对审计质量进行细分的话,在2001-2002年,审计质量高的事务所在获取市场份额方面未能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这与目前大多数学者对我国早期审计市场的研究结论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但到了2003年,审计质量高的事务所在获取市场份额方面体现出了更强的竞争优势,这可能意味着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从审计市场洪流中众多支流的趋向来看,“优质有加”这一规律正在逐步地显现出来。 第四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的归纳、分析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即第8章的内容。 基于第三部分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从主流趋势来看,我国审计市场总体上是有效率的;但在细节层次上,我国审计市场呈现出某些无序的状态,不利于整体审计市场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对我国审计市场效率现实状况做出的综合评价是:有效与无序并存。就本文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尽管已有强有力的实证证据支持采用事务所规模这一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替代衡量,但这一衡量标准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我国的现实经济环境,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2)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从而相关研究所依据的数据基础存在一定的缺憾;(3)在对“优质是否有加”进行实证检验时,本文以“事务所是否获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来代表“事务所能否吸引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这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最后,本文还针对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指出:要不断提升审计市场效率,不但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和约束审计服务购买方和供给方自发地追求高质量审计,而且需要恰当地协调好政府管制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