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儿血浆中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患儿血浆中25(OH)D3(25-dihydroxyvitaminD3,25(OH)D3)的水平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初发的T1DM患儿共60例,其中男女分别为1:1的比例,即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8.11±3.04)岁,所有患儿其T1DM病程均在1天-1月内,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T1DM诊断标准。T1DM患儿入院后均检测其血清空腹C肽及胰岛素,结果显示两者血清水平均较正常儿童显著降低。部分患儿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纠正后,病情稳定行胰岛素释放实验,测血清胰岛素及C-肽浓度水平,显示胰岛素及C-肽分泌曲线均呈低平状态。排除所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Grave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无多汗、夜惊、易激惹、骨痛、颅骨软化、肋骨串珠样改变等维生素D(Vitamin D,vitD)缺乏的临床症状及近期无vitD补充及类似制剂。选择同期本医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使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8.30±1.96)岁,均排除患有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及家族史,也排除曾患或者现患的各种类型免疫性疾病病史,近期无感染史及糖皮质激素等各类药物服用史,均无多汗、夜惊、易激惹、骨痛、颅骨软化、肋骨串珠样改变等vitD缺乏的临床症状及近期无vitD补充及类似制剂。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由培训后的专人负责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进行相关的记录。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浆vitD的浓度并分别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分析比较T1DM组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A1C,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及空腹C-肽(C-peptide,C-p)与25(OH)D3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实验组 T1DM患儿60例,检测结果提示血浆25(OH) D3浓度为(16.04±4.19)ng/ml,对照组30例结果提示(22.92±5.34)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DM组各数据相关性结果显示(表2-2;2-3):25(OH)D3与HbA1C呈负相关(r=-0.708,P<0.001)(表2-4;图2-2);25(OH)D3与空腹C-肽呈正相关(r=0.686,P<0.001)(表2-5;图2-3);25(OH)D3与FBG呈负相关(r=-0.712,P<0.001)(表2-6;图2-4)。  结论:  T1DM组与对照组的相比,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降低,其中T1DM组中FBG及HbA1C与25(OH)D3呈负相关,与空腹C-肽呈正相关。大量研究证实25(OH)D3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起保护作用,认为初发T1DM患儿中血浆低浓度25(OH)D3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对25(OH)D3深入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T1DM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研究丙酮酸乙酯处理脑出血大鼠对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实验通过监测大鼠血清自由基NO、SOD,炎症因子TNF-a、IL-6以及凋亡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ax、Bcl-2的表达三个方面
研究背景:Pompe病/糖原累积病Ⅱ(Glycogenstoragedisease Ⅱ,GSDⅡ)是一种由于编码酸性α-葡萄糖苷酶(Acid-alpha-Glucosidase,GAA)的GAA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肌病,于2018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晚发型Pompe病(Late onset Pompe disease,LOPD)患者临床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萎缩、呼吸困难等
目的左房追踪技术与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技术联合应用,综合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功能。方法3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36例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支持治疗方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伴进食受限患者PTCD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