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众多,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相当一部分公共服务都是通过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的。如何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优化事业资源配置,从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亦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政事关系有所分开,事业单位的效率提高、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创造性和活力增强。但事业单位改革也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改革缺乏总体设计,摸石头过河。最显著的弊端便是公共性价值的缺失。过度市场化导致事业单位功能异化,偏离公共性目标;事业单位自利性导致腐败行为及国有资产流失;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公共责任缺失与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事业单位作为现代政府职能扩张的产物,其行为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以自我利益为本位,而把其所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置于一旁,将会造成其“公共性”资源的大量流失,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危害。因此,理性分析事业单位改革的价值基础,彰显事业单位改革的“公共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公共性价值基础,从理念层面、道德层面、过程层面等进行解析,不失为深刻理解其内涵的一种有效方式。从理念层面看,事业单位改革应确立公共性的改革目标,即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而不是追求利润。从道德层面看,公共性要求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确立自律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应防范部门和个人偏私的利益驱动。从过程层面看,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应回应公民的需求,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策工具层面看,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管理,注重外部监管,加大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公共性目标的实现。 分析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借鉴有益经验,总结教训,对于确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总目标,以及更好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均有裨益。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有其成效,如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优化政府职能、扩大民主参与等。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如公共责任缺失、引发腐败问题、公共服务不公正等。另外,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成效与其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的制度安排、发达的第三部门是分不开的,因此,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受到一定的限制。 事业单位改革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政府转型、社会变迁,但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当今世界,一方面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给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值得思考。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是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一味强调降低服务成本;改革的路径是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结构,而不是推卸和转嫁政府责任,走全盘市场化道路。一句话,事业单位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整合和提升事业单位所占有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的资源,使之更有效率、布局更为合理,做大做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