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乡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农村水环境整治的瓶颈。而随着LID体系被越来越多地区接受并应用,国内学者们开始陆续将LID应用于乡村地区的面源污染治理中,但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体系,关于LID措施选址的研究则更为稀缺,有待进一步完善补充。因此,本研究以乡村面源污染防治为切入点,将低影响开发理念引入乡村面源污染治理中,结合成都平原地区乡村流域特点,以具有典型成都平原乡村流域特点的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作为案例,开展LID应用于乡村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深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水文仿真模拟、实地调研等方式,运用Arc GIS、SWAT等软件,以多层筛选式的方式从水文敏感性、面源污染风险性和三生空间功能性等多方面出发,通过定量化的手段构建了一种基于专家经验和关键源区识别的科学系统高效的LID措施选址方法。主要关注那些面源污染贡献大的关键源区,并通过分析该部分区域的空间构成、污染物累积过程等特征,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LID设计策略和设计重点,用于指导温江区寿安镇未来的面源污染防止以及生态发展。以期丰富我国低影响开发理念在乡村地区应用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我国成都平原乡村流域其他相似地区的LID应用提供参考。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选取TOPMODE模型的核心内容——地形指数,作为分析研究区寿安镇水文敏感性的指标,实现对研究区水文敏感区的可视化和指数化表达,继而划定水文敏感区。结果显示,研究区寿安镇水文敏感区约占研究区域的6%,整体分布较为分散,未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由于这些水文敏感区代表着研究区寿安镇内最易于产生径流、带来污染的区域,因此这些水文敏感区域相较于水文低敏感区尤其需要进行LID建设。2.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和高污染区识别方法的适用领域、优劣势、特点等的比选,最终选用SWAT模型来对研究区流域的面源污染进行水文模拟,模拟出研究区所在流域内不同子流域的污染物流失情况,进而利用Arc GIS10.6平台,采用磷流失强度指数法对研究区寿安镇面源污染高污染区进行识别,划定出研究区内产生面源污染负荷量高的子流域汇水区,即为研究区内的面源污染高污染区。最终得出寿安镇面源污染高污染区为1、5、7、13四个流失强度较高的子流域,其面积占研究区寿安镇总面积的23.41%,而产出的总磷负荷却占研究区寿安镇总磷负荷总产量的52%,占比大于一半。3.研究参考了Zeyuan Qiu等[28]国外学者所提出的判定关键污染源区的相关理论,尝试从基于水文敏感性和面源污染风险性的角度出发来判定关键污染源区。此类关键污染源区既是研究区内极易产生径流的区域,又是研究区内产生面源污染负荷量高的区域。经统计研究区内的关键污染源区总面积约为75 ha,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将此类区域定义为LID措施的优先选址区域。通过优先在此类区域内设置LID措施进行设计改造,来实现通过较低的LID成本投入获得较高的面源污染去除效益这一目的,不失为是一种高效合理的LID措施选址方法。4.结合我国乡村特征,基于三生理念,在总结国内相关三生空间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区域的特征,采用单宜空间的划分方式,明确三生空间功能内涵,构建微观乡镇尺度下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依据所构建的分类体系,借助Arc GIS10.6平台利用研究区卫星影像、实地调研等方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研究区LID措施的优先选址区域进行三生空间的划定及识别。经统计研究区寿安镇的选址区域内三生空间总面积约75ha,主要以生产空间为主,共计约45ha,占60%;其次为生态空间,共计约19.7ha,占26.3%;生活空间最少,约10.3ha,占13.7%。之后通过分析选址区域三生空间的空间构成、污染物累计过程等特征,同时结合国内外LID措施的类型、特点、场地要求、设计要点等,进而针对性的提出各类三生空间相对应的LID设计策略,包括总体设计原则、适宜LID措施比选,设计要点,设计流程等。并进一步分析结合研究区寿安镇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内部高污染子流域汇水区内LID措施选址区域的设计重点,以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寿安镇未来的面源污染防止以及生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