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似性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它是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近几年来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象似性是指语言的形式与世界结构和人的经验结构相对应,可以起到增强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日常与文学语言中,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尤为突出。在诗歌中,诗人借助语言的某种形式努力创造辞格,将其转化为意境和场景,以此增强语言表达的自然性和真实感。目前关于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和句法层面,语篇层面的研究并不完善。而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语言的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亦存在于超句法的篇章层,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学者们通过把象似性研究同文体学研究相结合,文体分析和文学欣赏两大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将语篇象似性理论运用于英汉诗歌的篇章翻译研究中,认为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应以象似性为切入点,重视语篇的形式之美。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意义及其隐含意义,更对译者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实践、尽可能完整地重现原诗的交际意图和修辞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象似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对其研究历史、相关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试探性地对语篇象似性这一概念做出了定义和阐释,对诗歌及诗歌翻译的标准等研究也作了简要的回顾。论文的主体部分以语篇象似性的类型为主线,以英汉语诗歌为语料,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不同翻译版本的对照,试图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语篇象似性广泛存在于英汉诗歌当中,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发挥语言的形式美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语篇象似性为诗歌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指明了新的方向,启迪我们重新审视诗歌翻译中形式与意义的争论。通过分析诗歌中语篇象似性的表现形式,本文旨在强调诗歌翻译过程中形式再现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可实现“形神皆似”的翻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