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同源宾语结构是一类特殊语言现象,它由不及物动词接与动词同源且得到一定修饰的名词构成。关于这一结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其句法、认知等属性,但争议犹存。例如,同源宾语名词前是否一定有修饰语?如果一定有修饰语,其理据为何?同源宾语结构中谓语动词不及物,其携带宾语的能力从何而来?汉语中是否存在同源宾语结构?汉语中的“V一V”结构与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有何差异?本文从语用、认知和构式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首先,本文从语用和认知两个方面解释同源宾语中的修饰语存在性问题。从语用信息焦点的角度看,同源宾语的修饰语为非预设信息、且承载常规重音,因此构成句子的常规焦点。从认知识解机制来看,同源宾语中的修饰语形成凸显指向(Profile)(即带有修饰语所指属性的同源宾语名词所指具体事件)与概念基(base)(即动词所指类型事件)的差异,并可隐喻化主语所指的移动路径;在同源宾语对谓语动词所指事件做总体扫描的同时,凸显事件的结果性和有界性。其次,本文借助构式语法理论对同源宾语结构中不及物动词的及物性问题作出解释。根据Hopper&Thompson(1980)对及物性的定义,本文对典型及物性结构与同源宾语结构作出对比,判定同源宾语结构亦为及物性结构;同时,本文重新分析了同源宾语结构的构式义,即“X有意识得按Y所示方式实施行为Z”,这样,通过构式压制使得不及物动词携带宾语。最后,本文对汉语中的“V一V”结构的语义、句法特征等做了描述,将之与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两种结构表层形式相似,且都涉及动词语义的弱化与结构的有界性,但同源宾语与“(V)一V”在句法特性和语义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V一V”结构并非同源宾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