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金融调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将从宏观经济作用到微观个体,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缺乏有效性将使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减弱,甚至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首先要分析其传导机制。传导机制是指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其政策工具引起社会经济某些关键因素发生变化,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的过程和途径。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宏观调控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为起点的。本文从1984年开始,分三个阶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作了一番简单的回顾和评价。文章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等三个方面的要素分析及效果简评对二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受到挑战;货币政策传导过分依赖信用供给传导渠道;市场相互割裂,具体表现为货币市场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分割,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分割;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有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待提高:央行调控的最终目标模糊。
文章分析了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模型,根据我国资本流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结合我国情况的修正。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开放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使我国金融运行中的金融中介以及金融市场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新的市场主体,对外依赖程度大为增强,这对我国货币政策都产生了冲击。由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对当前的宏观金融调控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策给出了相关建议:进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优化选择;实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举措。并对中介目标的优化选择及相关举措进行了细化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