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全会研究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国家要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简政放权、精准扶贫、科技创新等发展理念受到大家广泛讨论。然而,要将这些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保持运转科学与高效,因此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势在必行。作为地方公共管理部门,政府在行使其行政职能的同时也应按照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进行自我规范和提升,“政府绩效”一词应运而生。政府绩效指标体系是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和考核的核心部分,近几年来成为各国政府和管理机构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相比于国内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国外的相关研究与运用开始较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经历过多次行政管理改革后,一些西方国家在政府绩效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考核和评价政府的管理能力时,不以GNP总量及其增长率,投入总额,产出总量、通胀率等传统指标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政府为民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也不断改进和发展。但是并不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导致了一些所谓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因而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的新要求下,构建出一套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我国地方政府总是将GDP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衡量绩效考核的重心指标。诚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将GDP纳入评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标准本无可厚非,但是对GDP的过分重视会误导地方政府产盲目追求经济产出,大肆扩建项目,搞政绩建设和形象工程。这些形式重于实质的做法忽视了政府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众需求的主旨,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发展。因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不能将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单一指标,有关部门也不能仅靠此来看待各省市级行政单位的管理成效。当前中国政府绩效指标的设计存在着绩效指标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绩效指标框架逻辑性存在挑战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由于绩效指标的设计方法不足,同时也是因为对政府绩效的认识与理解不当,以及政府绩效指标与其设计的定位不符。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制约了我国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面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多篇有关指标体系选取及构建的文献,并根据安徽省过去几年的相关考核体系,结合当下对于我们政府工作的最新要求,从经济发展、提效增质、生态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工作评价六个方面出发,在其基础之上引入和删除一些指标,最终确定了56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所涉及的方面基本概括了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政府管理中所把握的重点。指标建立后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重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于新的指标,利用查询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新一轮的评分,观察指标是否合理有效,力求保证所构建的新的指标体系切实符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并具有较强的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