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房电解剖基质高密度标测,了解房颤患者右心房电解剖基质的特点(低电压区及疤痕检出率和分布规律、局部电传导速度等),为持续性房颤右房消融提供理论依据,期望制定更好的消融策略,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 【方法】入选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3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1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登记临床资料,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后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右心房高密度电解剖基质标测。对3组患者右心房五个区域的电解剖基质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右房标测面积均较阵发性房颤者明显增大(116.9±19.1 cm2vs.102.4±24.1 cm2,P=0.011),且阵发性房颤组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大(102.4±24.1cm2vs.84.2±9.7cm2,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右房激动传导时间较阵发组和对照组明显延长(118.0±30.0ms vs.102.4±15.1 ms vs.77.4±7.8ms,P<0.001)。除右心耳区域平均电压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区域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持续性房颤平均电压低于阵发性房颤,后者低于正常对照组。房颤患者右心房各区域激动传导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而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各区域激动传导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右心房内径(RAD)≥45mm的房颤患者前侧壁、间隔部、峡部平均电压均明显低于RAD<45mm者,而后壁、间隔、峡部传导时间均较 RAD<45mm者延长。本研究中共有24例(46.2%)房颤患者标测到低电压区和疤痕区,其中持续性房颤组有14例(43.8%)、阵发性房颤组有10例(50%,P=0.660)标测到低电压区;持续性房颤组有6例(18.8%)、阵发性房颤组有3例(15%,P=0.728)标测到瘢痕区,所有患者瘢痕区均位于低电压区内。低电压区主要分布在右房后壁(16/24,66.7%),前侧壁(10/24,41.7%),间隔部和峡部各6例(6/24,25%);疤痕区分布在后壁部和峡部各4例(4/9,44.4%),前侧壁3例(3/9,3.3%)。女性房颤患者低电压区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73.3% vs.35.1%,P=0.012)。 【结论】房颤患者,特别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右房存在电解剖基质异常,激动传导时间延长、各区域平均电压降低,部分患者右房可标测到低电压区和疤痕区,提示房颤患者右房有可能存在房颤触发灶及房颤维持基质。在常规以肺静脉前庭消融为基础的消融策略上,选择性消融右房有可能提高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