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普遍增长,越来越多的居民更加关注人居环境与生活品质,旅游也成为居民物质消费以外的常态化需求。对于有出行计划的旅行者而言,旅游气候环境必然会成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考量之一。在此背景下,文章对流域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评价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区划出流域内各季节的最佳适游城市,为游客提供目的地决策参考的同时,也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资源管理、规划、开发的参考意见。 本文对比以往多种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选择利用国际生物气象学协会研究多年的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流域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框架SFUS,利用1985-2014年,近30年的气候数据,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比分析各个季节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气候本底资源特征。在平均气温上,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春季与秋季的整体差异不大,均值在17℃左右,气温普遍舒适,夏季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冬季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在平均湿度上,研究区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其中春夏季节长江下游地区湿度普遍比内陆地区要大,秋冬季上游高纬度地区比其他地区要高,其中重庆最高;在平均太阳辐射上,研究区全年的平均日总辐射为167W/m2,其中上游低纬度地区的昆明日照时间最长,上游高纬度地区的重庆日照时间最少,整体呈现高海拔城市比低海拔日总辐射强的特征。在平均风速上,全年的平均风速为2.2m/s,呈长江下游大于上游,上游大于中游序列分布,平均风速为2.2m/s,其中下游的上海风速最大,上游的重庆风速最小。 2.评价分析长江黄金国际旅游带的旅游气候舒适度。长江流域的UTCI指数整体呈现一定的纬向分布规律和由海拔因素导致的经向地带性规律,低纬度地区的UTCI指数比高纬度地区要高,整体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长江上游低纬度地区的舒适程度明显要优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舒适度随海拔高度的下降呈下降趋势。春季长江流域皆在舒适范围内,呈由东向西先增后减趋势,全域适宜旅游;夏季除上游低纬度地以外的地区皆不适游,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热不舒适最严重;秋季大部分区域在舒适范围内,其中十月为研究区的黄金旅游期;冬季UTCI指数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海拔的降低而降低,冬季长江上中游地区比下游地区更适宜被选作旅游目的地。 3.总结长江黄金国际旅游带的适游时段及期长。研究区的旅游适游期长至西南向东北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至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长江上游地区的昆明和贵阳的年舒适日数最长,分别为225天和192天,下游高纬度地区的合肥与南京最短为133、134天。另外长江流域的旅游气候舒适期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而上游低纬度地区春秋冬季皆舒适。 4.区划各季节长江流域的适游区域。按研究区各季节的适游期长,将长江流域从舒适到不舒适划分为四类,春季,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将会比中部地区更早的进入舒适期。第一类为贵阳和上海,第二类为合肥、南京、成都、杭州,第三类为长沙,第四类为重庆、武汉、昆明、南昌;夏季,长江上游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要优于中下游城市地区,尤其是上游低纬度地区适合选作夏季避暑旅游目的地,第一类为贵阳,第二类为昆明,第三类为上海和成都,第四类为,武汉、南昌、长沙、重庆、杭州、合肥、南京。秋季,中游地区依旧是舒适程度最低的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会比中下游更早的进入秋季舒适期,第一类为昆明、贵阳、成都,第二类为合肥、上海、南京、重庆,第三类为长沙、杭州,第四类为武汉和南昌;冬季,上游的低纬度地区比其他地区的舒适度都要强,更适合作为冬季避寒旅游目的地。第一类为昆明,第二类为武汉、南昌、重庆,第三类为长沙、杭州、成都,第四类为合肥、上海、贵阳、南京。整体来看,适游类型分为四季普适型、夏季避暑型、春秋型三大类。 5.讨论近30年来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演变特征。除上游的贵阳与下游的南京以外,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大部分城市的UTCI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整体上升趋势达到0.6℃/10a;其中合肥、成都的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1.1℃/10a、1℃/10a),其次为长江下游的南昌、上海、杭州(分别为0.76℃/10a、0.6℃/10a、0.5℃/10a),重庆、长沙、武汉增幅较小(分别为0.1℃/10a、0.3℃/10a、0.07℃/10a);以10a为单位,对比各阶段UTCI指数,最大值的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南昌、长沙。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UTCI指数的增加趋势会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热不舒适”状况,同时UTCI指数的下降趋势也会使长江上游地区冬季“冷不舒适”的状况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