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正消症方是在沈绍功等名老中医治疗痈肿、瘰疠、癥瘕积聚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清热解毒、消癥散结、益气扶正方法组方而成的用于配合肿瘤放化疗的复方制剂,临床上以胶囊形式服用。20多年来,临床反馈该方能够显著升高患者白细胞,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扶正消症胶囊是采用浸膏粉直接装胶囊,易出现吸潮,且存在工艺参数模糊等问题。本论文从规范药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可控性的角度出发,对扶正消症方开展系统的药学研究。采用化学和药效双指标优化其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对剂型选择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制备适宜的制剂。基于“入血成分才可能是有效成分”和“复方化学成分群》吸收成分群>药效成分(群)”的假说,通过分析入血成分与肠吸收成分,筛选适宜的质量控制指标,并建立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对优选的提取工艺、成型工艺进行放大验证,证实了工艺的可行性。扶正消症片提取工艺研究中,首先根据药材有效成分的性质不同,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水提取、醇提取、综合法(醇提+水提)等提取方法进行考察,以药效指标、指标成分提取率、出膏率为考核指标,最终确定乙醇全方提取最优,且工艺简单、易行。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总生物碱、总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野黄芩苷的转移率及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分进行数据处理,对影响提取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乙醇浓度、加醇量及提取次数进行优化。最后对提取时间进行考察,得到最佳提取工艺:6倍量60%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为保证工艺的稳定、可靠,对最优工艺进行中试验证,证实了工艺的稳定、可靠,为扶正消症方的生产转化奠定基础。对扶正消症片的成型工艺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填充剂、黏合剂、崩解剂和润滑剂的种类,分别为糖粉、微晶纤维素、聚维酮K-30、交联聚维酮、硬脂酸镁、二氧化硅,然后选择对片剂制备有重要影响的糖粉、微品纤维素、交联聚维酮的用量为考察因素,以崩解时限和溶出度为考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设计试验,用SA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实际情况,最终得到片剂最佳成型工艺为每片含主药72.0%,糖粉8.7%,微晶纤维素9.9%,交联聚维酮8.4%,硬脂酸镁0.5%,二氧化硅0.5%。另外,本研究对颗粒含水量、流动性、压缩度、吸湿性、颗粒临界相对湿度进行考察,建立了半成品质量标准。为提高扶正消症片稳定性,采用了薄膜包衣。选择两种最为常用的薄膜衣材料——纤维素类和树脂类进行薄膜包衣,通过比较两种薄膜包衣液对吸湿性和溶出度的影响,发现纤维素类的防潮效果和溶出效果均较优于树脂类,故确定选择纤维素类包衣材料。为合理选择质量控制指标,基于对比入血成分与肠吸收成分,“入血成分才可能是有效成分”和“复方化学成分群》吸收成分群>药效成分(群)”的假说,对扶正消症提取物的体内入血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灌胃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肝门静脉采血,对进入大鼠体内的主要指标成分进行UPLC-MS分析。样品前处理方法:以2.5倍量乙腈作蛋白沉淀剂沉淀蛋白。色谱条件为:甲醇-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UPLC-MS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入血成分为生物碱类成分和野黄芩苷,且其在2h内均可以被吸收入血,这一结论也刚好印证了方中黄连和半枝莲的君药地位。采用大鼠肠囊外翻模型,对入血成分生物碱类在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进行研究,并总结其规律性,结果表明: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在空肠及回肠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符合零级吸收速率;4种生物碱成分低剂量时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与中高剂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中剂量与高剂量比较Ka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4种生物碱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方式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主动转运,且在回肠中的吸收量要高于空肠。为控制产品质量,分别对扶正消症片中间体和成品进行初步的质量标准研究,制定了外观、脆碎度、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等标准:建立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l、Re、Rbl,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野黄芩苷的HPLC含量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采用TLC法,建立了方中黄连、人参、三七、千金子的定性鉴别方法,为有效控制制剂质量奠定了基础。采用加速试验法与长期试验法,初步考察了扶正消症片连续三个月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各项考察指标均符合规定,制剂稳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