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文献综述、经方量效关系的理论研究和经方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1文献综述首先对经方及经方派等相关概念加以分析,以期厘定其概念内涵并明僚其古今思想演变之轨迹,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基础,经过分析发现:经方一词在唐代以前的涵义为广义的方书、效验方,在一些书名中也有出现,但是仍是作为一般名词而非专有名词;到宋代经方一词的涵义逐渐由广义向狭义转变,然而尚未定型;到清代徐灵胎始明确将经方定义为仲景所传之方,后世之书不得与经方并列,至此经方一词的涵义明确演变为仲景方。其次对影响中药量效关系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中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为指导原则,这是保证药物发挥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和脏腑特点的分析,总结出中药用量的基本规律:从四气五味理论分析,辛甘温热之品,用量一般偏少;酸苦咸寒凉之品,用量一般偏大。从升降沉浮理论分析,一般具有升浮作用趋势之药,用量一般偏少;具有沉降作用趋势之药,用量一般偏大。从归经理论分析,主归某经的药物用量一般偏少,次归某经的药物用量一般偏大。从脏腑理论分析,用于治疗五脏疾病的药物,用量一般偏小,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治疗六腑疾病的药物,用量一般偏大,治疗周期相对较短。最后对于经方量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分别对经方单味药、药对和复方量效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同时对影响量效关系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希望通过对经方相关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的总结,建立系统的“人体为本”的方药剂量理论。2经方量效关系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张仲景用药频次最多的前十味中药和六经主要药物的量效规律分析,可以发现经方中药物的用量和功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随着药物用量的变化,功效随之发生变化。如桂枝3两及以下以解肌散寒祛风,温阳化饮为主,4两以温通心阳,兼有平冲降逆之功,5两主要以平冲降逆为主;干姜用3两主要发挥温中散寒,温胃化饮的功效,4两以上具备了散寒止痛的效果。二是药物的功效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如生姜和胃止呕和散寒化饮的力量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半夏降逆止呕的力量亦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强;茯苓的利水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亦有增强之势。在影响药物用量的因素方面,一是方剂的结构是影响药物用量的主要方面,一般情况下君臣药用量偏大,佐使之药用量偏小。如半夏作为臣使之药降逆止呕,一般用半升即可,作为君药治疗呕吐重证,多用1升到2升。二是药物的炮制也影响药物的用量和功效重要因素,如生附子有大毒,其功效以回阳救逆为主,用量一般为1枚;炮附子的毒性偏弱,回阳力量不足,以温阳散寒止痛为主,用于风寒湿痹证炮附子可用至2-3枚。三是药物的配伍也是影响药物用量的重要因素,麻黄治疗表证兼郁热之证,多与石膏相配,麻黄和石膏的用量配伍比例配伍是随着表邪郁闭和里热轻重比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内热较重时,一般石膏的用量要大于麻黄的用量。通过对经方药物组方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方的药物用量配伍是很严谨的,临床应用最好不要随意变动。如改变经方其中一味药的用量、或者两味药的用量,可以使全方的作用强度或主治方向发生改变,这充分体现了经方通过对药物用量的控制来达到不同治疗效果的临床治疗策略。同时药量配伍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会根据不同的病机、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兼证的不同来改变方剂中药物的用量,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用量”原则。3影响经方量效关系的理论研究本部分主要是探讨了煎煮方法、服药方法、体质因素和药后护理对经方疗效的影响。这些是影响因素,是经方在一定用量基础上发挥最佳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仲景汤剂中绝大多数以水煎为主,但是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病情的需要,也会采用其它特殊的煎药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发现:(1)经方中某些药物采用先煎的方法主要是为了减轻药物的副作用、保证方中君药有效成份的充分析出和适应病情的需要。(2)后下的煎煮方法主要是由药物本身的特性和病情治疗的需要所决定的。(3)去滓再煎法主要用于寒热错杂、攻补兼施的和解剂,首先使方中的诸药合和,寒热同行,功补兼施以达和解之功;其次浓缩可以使药物的作用更加和缓而持久,更加符合和解的立意;再次久煎有利于补益之品药效的析出,增强和解剂的扶正和补益作用;最后浓缩的药汁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有利于胃气上逆的治疗。(4)粳米与药物同煎主要是为了补中焦,保胃气。(5)浸渍取汁法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单纯的浸渍取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取其苦寒之性,薄其厚重之味,以清心下无形之邪热,而无泻下伤正之弊端;二是浸渍与煎煮、或与久蒸合和的方法,使药物生熟异性而各司其职。(6)煮散法,仲景变汤剂为煮散服用,多取散风除湿之效;煮散服用,多以增强涤荡内邪之功。(7)煮丸法主要用于邪实较重,但又不可峻攻的病证,所以采取煮丸为汤,缓荡实邪。在煎煮溶媒的选择上,仲景根据病情和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媒以适应临床的需要,提高临床疗效。其中酒、蜜、浆水、苦酒和马通汁有各自的性味和功效,在各自的方中既是溶媒又是药物,均起到了其它药物难以替代的功效。泉水、东流水、甘澜水、井花水和潦水都属于水的范畴,主要利用它们的各自特性,以利于相应病证的治疗。以上诸煎煮方法,都是提高经方药物临床疗效和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服药方法也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日三服是经方最常用的服药方法,多用于陈年痼疾、正虚邪结、虚损不足病证的治疗,此种服药方法有利于药物在体内始终保持一定的浓度,以持续发挥药物的功效。(2)日二服也是经方经常采用的服药方法,用于治疗实热性疾病、阴盛阳衰证、寒邪偏胜证和水饮内停性疾病以集中药力,增强药物的治疗功效;对于水饮内停性疾病,减少服用剂量可以减少留饮助邪的副作用;用于治疗上焦疾病或者病情较轻的疾病,一般小量服用即可达到治疗效果。(3)昼夜服药法可以使药物在体内昼夜保持一定的浓度和药效的持续性,以治疗夜晚容易加重的病证,或者处于发展趋势的病证,或者发作频繁的病证。(4)顿服汤剂多用于体质较实,邪气雍盛,病势急迫之病证,以发挥药专、势猛、迅速缓解病情之优势,主要用治疗实证、急证和危证。(5)频服法是根据病情和病位的需要而采用的服药方法,主要目的是保持药物的疗效的持续性,或者防止正气的损伤。(6)日一服见于十枣汤和大乌头煎,二方皆为攻邪峻剂,药物都有毒性,所以采用日一服的办法,达到攻邪而不伤正的目的。(7)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疾病的发作规律、以及药物的作用特点,选取不同的时间服药,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统一。(8)诊断服药法可以使医生根据服药后病情的变化,考虑下一步的用药措施,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仲景经常根据病情的轻重、服药后的患者机体的反应、以及病人的体质和年龄,随时改变方剂的服用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仲景对服用剂量的调整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中病即止服药法,逐渐增量服药法,减量服药法,累积获效服药法,体质服药法等。充分体现了经方随证施量和以人为本的辨证思想。药后护理是指服药以后的调养与护理,是治疗病证的重要环节,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这一环直接关系到药力作用的发挥,影响到病体康复的快慢。仲景药后护理的意义:一是为了增强经方的临床疗效、或者直接起治疗作用;二是防治峻猛之药损伤正气、或者外邪再次侵袭机体;三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施护”的护理原则。经方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保护中焦的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中焦强则正气足,有利于病邪的驱除,以加快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