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掺杂的材料在发光显示、生物医学和激光器件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稀土离子掺杂磷酸盐发光具有极好的热稳定性归因于PO4四面体的刚性网络结构,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选择了Na2CaMg(PO4)2磷酸盐作为基质材料,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u2+,Eu3+和Mn2+掺杂的Na2CaMg(PO4)2荧光粉,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这些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发光衰减、发光的热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第三章,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u2+掺杂的Na2CaMg(PO4)2蓝色荧光粉。采用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荧光光谱和荧光衰减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发光粉的形貌、晶体结构、光致发光性能和荧光衰减寿命。结果表明Na2CaMg(PO4)2是类似于Ca3Mg(SiO4)2(镁硅钙石)结构的正磷酸盐化合物,空间群为P21/c,Z=4。其荧光粉可以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通过对发光光谱的研究显示Eu2+在样品晶格中有两个发光中心。Na2CaMg(PO4)2: Eu2+荧光粉具有很高的发光猝灭温度,到150℃发光强度相对于初值10K仅下降了8%;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光色度稳定。这些表明Na2CaMg(PO4)2:Eu2+荧光粉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第四章,使用激光位置选择激发和发射技术探讨了基于Eu3+离子的光谱探针信息,分析了该材料中的局域结构的特征及对发光性质的影响。其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表明:激发光谱在220-300nm之间出现一宽吸收带,归属于O2--Eu3+之间的电荷迁移带,300nm以后出现的锐线峰为Eu3+的f-f跃迁吸收峰,其最强锐线峰位于393nm,对应于Eu3+的基态到5L6激发态跃迁吸收。发射光谱由两个强发射峰组成,分别位于585nm、592nm和610nm、618nm处,属于典型的Eu3+的5D0→7F1和5D0→7F2跃迁。第五章,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Na2CaMg1-xMnx(PO4)2(x=0.051.0)一系列荧光粉,XRD显示当Mn2+掺杂值x=0.050.3时为低温单斜α-相;x值在0.3到0.5之间时,样品包含两个相,α-相和β-相;当0.65≤x≤1.0时,样品只形成β-相。随着Mn2+的掺杂浓度的增加晶格体积会发生收缩;而且当Mn2+离子掺杂值x=0.05-1.0时,Na2CaMg1-xMnx(PO4)2(x=0.051.0)的发射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其发光寿命从21ms到7.5ms变小。当Mn2+掺杂浓度增加,CIE色度坐标(x, y)从橙红色(0.6,0.4)(x=0.05)到深红色(0.68,0.3)(x=1.0)变化,发光颜色的差异可以归因于Mn2+离子周围化学环境的不同。详细分析了晶体结构和光谱之间的关系。通过对CIE坐标和Mn2+离子发光衰减(寿命)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应用。第六章,利用真空紫外光谱研究了Ce3+离子的光谱特性,证明从基质到Ce3+离子间有能量的传递。用VUV激发荧光粉显示一宽的蓝发射带,其最大波长在385nm。147nm激发下,在Na2CaMg(PO4)2: Ce3+发射光谱中显示有双峰,这是由于2F轨道劈裂成2F5/2和2F7/2两个轨道。讨论了发光光谱参数如Ce3+离子的重心、基质吸收、晶体场分裂和Stokes位移等。本论文创新点是系统研究了Eu2+、Eu3+和Mn2+掺杂Na2CaMg(PO4)2的结构、发光性能及其发光的衰减特征;首次利用Eu3+离子的激光位置选择激发和发射光谱技术研究了Na2CaMg(PO4)2的微结构特点;首次研究了Ce3+掺杂Na2CaMg(PO4)2荧光粉的光谱学参数和Na2CaMg1-xMnx(PO4)2(x=0.051.0)的相结构和发光特性。对于稀土掺杂Na2CaMg(PO4)2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