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乐书》的亡缺情况的考察、推测中的作者的史料调查、文本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中蕴含的音乐思想等各方面的研究,全面地论述了《乐书》文本的产生和它的本来面貌的可能性。关于《乐书》的研究,古代学者多是零星提及,目前学界也并非以此作为热点问题。但是,指出《乐书》的真实性和作者的可能性,是极有必要性的,将为历史、思想史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可信的基础。本文从《乐书》文本出发,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文化风貌及其文本中蕴含的礼乐思想,探讨了《乐书》的原有面貌,并推断了作者的身份和可能性。这种研究的角度,拓宽以往学界关于《乐书》的研究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深化了对《乐书》的研究。在讨论《乐书》的亡缺部分,主要是对历代学者关于《乐书》亡缺情况进行综合梳理,总结为四种观点:《乐书》亡缺;《乐书》不缺,司马迁取《乐记》之文来创作《乐书》;《乐书》不缺,序文就是司马迁《乐书》的全部原文;《乐书》序存书亡。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家观点进行辨析,得出结论:《乐书》序存书亡。在讨论《乐书》的补作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乐书》文本的补作内容、补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的探讨,最终明确今本《乐书》并非司马迁、褚少孙之手,而推论冯商补作的可能性较大。由此断定《乐书》的补作年代,可能是在刘氏父子校书后。《乐书》对于保存和宣扬礼乐思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就《乐书》中表现出来的礼乐思想进行了分析,探讨乐之功用,在此基础上理解古人对乐的重视,因而推论其将《乐记》补入《乐书》的缘由。最终认为《乐书》文本可能产生于汉哀帝罢乐府时期的一位捍卫雅乐正统地位的儒生之手。本文对《乐书》亡缺、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态度,探讨了《乐书》文本产生的可能。本文在对文本关照之外,还密切联系西汉的文化背景。通过对西汉雅乐的流变、乐府的建立等当时对音乐认识层面的探讨,推论了《乐书》补作的时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