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党政干部的队伍建设,还关系到中国将走向何处。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探讨这样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四章对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理论进行了探讨。第一章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选拔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勾勒出马克思主义选拔理论的基本框架:“为了谁”、“选拔谁”、“谁来选”、“怎样选”。指出“为了谁”解决的是选拔的价值取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本质;“选拔谁”解决的是选拔的客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关键;“谁来选”解决的是选拔的主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基础;“怎样选”解决的是选拔的方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保障。在此框架中,“为了谁”不仅反映马克思主义选拔理论的本质,还对后三者的性质和成败起着决定作用。第二章运用马克思主义选拔理论考察了影响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几个典型: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苏共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和英美选举制度。我们在选拔中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够盲目排外,而应运用马克思主义选拔理论对古今中外的选拔理论与实践给予科学地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利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研究表明: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吸取选拔方式上的有益做法,将当时的选拔方式科学地嫁接于当代选拔过程之中;可以吸取苏共党政干部选拔中的教训,避免在党政干部选拔上走进死胡同;可以借鉴英美选举制度中的精密精神和具体操作程序。第三章运用马克思主义选拔理论来考察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历史与现实,认识到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存在的基本问题: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在“为了谁”的目标上还存在着虚化的现象,没有从理论与实践上处理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没有正确认识利益支配下的权力的产生、运作过程;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在“选拔谁”问题上对被选拔者自身条件标准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进一步的细化,导致了众多的弹性空间,特别是缺少政绩评估体系和制度,任人唯贤形式下的任人唯亲时有发生;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在“谁来选”问题上对集体决定的认知还有局限性,不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视角来认识集体,在利益的驱使下集体决定成为个人决定的幌子;中国党政领导干部在“怎样选”问题上虽然也重视了制度建设,但是由于对制度关注的时间不长,制度本身并不完备,特别是责任制度建设没有跟上,使得形式上按制度办事,实际上钻制度空子的情况难以受到制裁。第四章仍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存在的问题和遵循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