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表面上看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实际上,由于农村信贷资金需求“量小、频高”的特点,各大型商业银行逐渐远离农村金融市场,而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选择进行深化改革走城市化商业化道路,因此,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一片真空地带,如何弥补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立足于农村本地,发挥自身天然贴近农村的特点,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总量。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覆盖率低等问题,是否在一个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对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实际经营过程中,各发起人会不会在逐利性的驱使下将村镇银行设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而设立取址的差异又会不会进一步影响到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又有哪些影响因素?为研究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在考察村镇银行设立运行情况基础上,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村镇银行的合理取址与经营绩效的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5个章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主要内容之一:村镇银行设立取址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取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发起人在选择村镇银行设立地点时更多的是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小企业情况,其次才是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及其他一些因素;(2)绝大部分发起人会选择百强县这种经济发达、金融覆盖率高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3)省级贫困县的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是由农村商业银行跨区设立,这也充分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是为了间接实现跨区经营以及享受政策优惠。   主要内容之二:村镇银行设立取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本文利用江苏省县域市场及村镇银行的数据,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究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其设立地区有显著关系,该设立地区经济水平越发达、金融市场竞争越激烈,则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就越差。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充分发挥村镇银行这种微小金融机构在落后地区的相对优势。(2)发起人类型的差异能显著影响经营绩效,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业务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会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劣势也会传递到村镇银行的运营之中,降低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充分发挥其对农村业务熟悉的优势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引导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   文章最后针对研究结论为发起人合理选择村镇银行的设立地区,并为改善村镇银行的运行绩效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对于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电子质量》是中国电子行业唯一质量权威刊物,国家级中央科技期刊。本刊秉承一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办刊宗旨,坚持前瞻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编辑方针,为电子业界的工程师和
期刊
江苏省沛县朱寨镇党委采取有效措施,把创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与带动当地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扎根 Peixian Zhuzhai Town, Jiangsu Province, the
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合格教师,相信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都比较丰富,对教材也是相当熟悉,重点难点很清楚;见过很多题,都很会解题,也都能讲题。复习课似乎很好上,稍微准备几个
2008年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及受其影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疲软状态,国外需求迅速递减,可替代性较强一般产品出口受阻;而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优势业已散
小额信贷是最近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由于其充分发挥了贫穷人口的主动型和创造性而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为解决农户的贷款需求,1993年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率先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国际贸易额也与日俱增,2012年我国的国际贸易额达到了3.87万亿美元。迅猛发展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国民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大幅增长的
记者:石主任,您好!前不久,中共中央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史。在您看来,怎样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宣传党
各说各理,看两代人博弈间的亲子教育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独生父母”也进入了不得不仰仗老人帮忙带孩子的“隔代教育”阶段.然而,在隔代教养高参与率的背后,年轻父母们对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