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整个社会的慈善热情和公益氛围不断高涨。但2011年6月,网络上爆发了“郭美美”事件,给予我国慈善事业沉重的一击。公众对“慈善”二字瞬间失去信心,各种质疑和猜测不断,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一蹶不振。 是什么让我国的慈善事业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本文从理论模型入手,引入委托代理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为我国慈善机构的现实运作找到了理论框架,并为其产生信誉困境寻找到“病理原因”——由我国慈善机构的“半官方”民间组织身份和双重管理体制造成的。 本文进一步以J省慈善组织为例,引入三个典型案例,多角度、全方位深刻探讨了J省慈善组织的发展现实和信誉困境。探讨基于三个层次:代理人双重身份的信誉困境和监督隐患、基于组织属性与人员编制约束的信誉困境,以及基于经费来源约束的信誉困境。由于J省慈善总会的行政层级结构处在尴尬地位,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构成又使其大大受制于人,而经费来源及使用办法又与自身的公益性质互相掣肘,这些制约使J省慈善总会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为其信誉保障埋下重大隐患。结合我国慈善机构显示运作的模型,本文得出解困,J省慈善总会的信誉现状有着深层次的成因以及确实难以在现行体制下得到解决的现实。 针对这些现实,本文一一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降低集体行动的成本,健全网络舆论制度化平台;厘定政府权限,扩大分散委托人力量,明确慈善机构的地位;减少代理人自身诉求干扰,明确慈善机构是慈善事业的忠诚执行者。这些对策和建议将推动政府和慈善组织彻底转变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慈善事业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