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化没有得到相应速度的发展。相反地,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欧美和日本、韩国等文化输出大国的冲击颇为明显。我国政府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积极提倡发展软实力,并将软实力进一步转化成硬实力。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很主要的方面就是图书出口能力。
我国的图书出版业从20世界50年代开始建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从完全计划经济、国家拨款经营向市场经济、自主核算经营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逐步放开,区域划分管理向融合的全国市场让步,出版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向国际市场进发。图书出版市场经历着从行政垄断到相对自由竞争,再到完全市场竞争的过程,而目前尚处在相对自由竞争向完全市场竞争过度的阶段。这一阶段图书出版企业表现出集团化、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等特征。出版物种类和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图书交流频繁,进出口快速增长,图书贸易逆差扩大。
在图书进出口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将出版物出口视为正式商品贸易,出版物进出口贸易逐步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图书进出口在整个进出口中所占比重虽然很小,但根据《中国出版年鉴》公布的数据,1994~2006年我国图书进出口额基本处于平稳上升的态势。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图书进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出口种次大于进口种次,整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不断增长;3.进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金额小于进口金额。
由于出口能力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集中度与出口贸易关系问题对提高图书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关键。通过对1994-2006这13年的图书出版数据分析,发现图书出口贸易随着图书出版市场集中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也为我国在当前文化出口战略背景下,进行图书出版业的集团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研究中,作者还发现,用CR2、CR4、CR8、CR20作为集中度指标来检验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图书出口的关系时,得到的结果是相似的。这说明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大型出版集团占有越多的国内市场份额,图书出口就越多。这一研究结论与目前发达国家图书市场的情况不一致。国外的图书市场多表现为少数大集团占有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剩下的市场份额由众多的小企业瓜分这样的格局。如果国外的图书市场结构是有效的,那么本文的结论可能是由于中国图书市场的特殊性造成的。中国图书出版业正处于改革阶段,还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所以分析这个特殊阶段呈现的规律对促进改革很有帮助。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出口贸易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产业特征决定的。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受政府管制比较明显,并且还是个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图书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自发行为。由于大型出版集团与政府有更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图书出口的任务也主要由大型出版集团来担任,因而表现为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图书出口。在目前中国图书出版市场不够成熟,生产力相对国外出版业落后,出口制约因素众多的情况下,通过集团化提高图书出版业的集中度,不失为提升图书出口能力的一个好方法。集中有限的出版资源来打入国际图书市场,建立一定数量的国际出版品牌,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长期发展是有明显好处的。
另外,通过对各变量序列作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检验,作者发现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图书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但是短期关系不明显。这可能意味着,从长期来看,提高图书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对图书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短期,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对图书出口的影响不大。这说明要促进图书出口,不但应该调整图书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还应该通过其他措施改善短期的图书出口表现。
在短期内改善我国图书出口状况的方式有很多,如通过解决语言障碍、改进图书的选题、扩大国外销售渠道等。这些途径是针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现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在短期内见效,对提升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本次研究的主题为图书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对图书出口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这里不对这些具体经营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而主要对图书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对图书出口的长期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图书出口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利用出版集团的整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图书出版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升图书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大集团的品牌效应,建立图书出版国际品牌,从而成功进入国际图书市场;利用图书出版集团的行业地位和行业影响,从政府部门获得更多的支持,为整个行业发展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图书出版企业在集团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大对出口图书的开发投入。在国内市场尚未成熟的初级阶段,集团化和市场集中度提高的过程本身并不能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和促进出口,而需要大型出版集团有内在的动力来发展自身竞争力,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及早在国际图书市场上进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