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是中国传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瑰宝,其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点。词又叫长短句,句子长短不齐,每一个词牌下,字数、句数、押韵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译诗不易,译词更难,宋词翻译可谓任重而道远。“格式塔”源于德文“Gestalt”—词的音译,意指完形。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由姜秋霞教授于2002年发表的《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一书中率先提出,姜秋霞认为,文学翻译成功与否取决于格式塔意象能否在目标语中实现再造。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进行语言结构及对各个成分之意义进行转换时,应特别注意对原作品中艺术形象整体美的把握,必须建立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格式塔意象。这一格式塔意象是译者对原诗的整体理解,是一种相对完整的审美体验,产生于对原诗的理解,并作用于译诗的再造。本文将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指导下,采用定性定量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宋词不同译本的比较来探索格式塔意象在译文中的再造情况,从而指出宋词的不同译本分别在音韵,节奏,意象,行文手段的处理方式上的异同。从而揭示“语言处理”与“整体重构”之间译者着眼点的游离对译文质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对宋词中意境再现的指导意义,并就此得出结论:作为诗词这一特殊形式,译者翻译时不应满足于在译文中字词、句式及其音韵节奏意象等的一一再现,更应把握诗词译文欣赏角度,使读者不再局限于评判一字一句的成败,而专注于词的整体美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从而肯定了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对宋词英译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弥补了译界对古诗意境再现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