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Lacepède,1800)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是在东南亚和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淡水鱼类,是区域生物地理研究的理想材料。 本文对采自中国南部地区14条水系的大刺鳅样本进行了COI基因、D-loop基因和联合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了大刺鳅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地理关系,并结合地质历史事件,探讨大刺鳅亲缘地理格局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比较和补充。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获得来自14条水系142条大刺鳅的COI和D-loop联合基因序列,全长2180bp,其中有285个变异位点,5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为0.948,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084,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进化潜力。 2.基于COI基因、D-loop基因以及联合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均表明,中国南部地区14条水系大刺鳅种群分为2大支(A支和B支)。其中A支包括A1、A2、A3三个小支,A1支由韩江、东江、钦江、南流江、峒中河、防城河、昌化江、元江种群的全部单倍型和北江种群的部分单倍型构成,A2支由西江种群的全部单倍型和北江种群的部分单倍型构成,A3支由鉴江、南渡河、万泉河种群的全部单倍型构成。B支包括澜沧江种群的全部单倍型。B支(澜沧江种群)与A支(其它13条水系种群)的遗传距离(0.103-0.107)、碱基差异率(10.430%-10.750%)、Fst值(0.962-0.999)很大,Nm值(0.001-0.007)很小,表明澜沧江种群已分化成在遗传上较为独立的一个群体。 3.根据单倍型网络图推测,西江可能是中国南部地区大刺鳅的扩散中心,扩散路线有以下几条:(1)向华南西部沿海独流入海水系(防城河、峒中河、南流江和钦江)扩散,再到达元江和昌化江;(2)向海南岛的南渡河、万泉河扩散之后,再向鉴江扩散;(3)向北江、东江和韩江扩散。 4.根据鱼类区系组成,将中国南部地区大刺鳅分为3个地理区:海南岛地区、云南地区和其它地区。AMOVA分析表明,地理区间的变异仅37.76%,地理区内不同种群间的变异占58.53%,种群内的变异占3.72%,表明分子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地理区内不同种群间。 5.大刺鳅种群在错配分布图上呈多峰分布,整个种群和各水系种群的TajimaD和Fu and Lis D均不呈显著的负值,且单倍型网络图没有呈现星状散射,这表明大刺鳅种群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种群扩张,种群大小保持相对的稳定。 6.基于COI和D-loop基因的结果与王方(2012)基于Ctyb基因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对于大刺鳅而言,在进行种群遗传与亲缘地理研究时,采用Ctyb、COI和D-loop基因都是适宜的。